塑变器 [走在花货塑器之巅]

  玩壶的人都熟知汪寅仙,她不仅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更是首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花货造诣上首屈一指,堪称顶级大师,正如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所说:“汪寅仙是丁蜀镇难能可贵德艺双馨的大师。”
  能在丁蜀镇拜访到汪寅仙是邀天之幸,独门的院落颇具人文气息,7月的酷暑难耐,而院落的植物栽种却带来了清爽怡人的享受,简约的木制家具和壁上素雅的字画浑然天成,汪寅仙张罗我们就坐,她仿佛是游憩在世外桃源的老者,丝毫不见王者的光环,没有隔阂,十分亲切。
  汪寅仙生于1943年,她技术全面、兼容各派技艺,擅于将自然美的生态注入于壶艺之中,施艺严谨,手法独特,共设计创作300多件(套)作品,且造型各异。其中4件被故宫博物院收藏,3件被北京紫光阁收藏陈饰,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等知名博物馆均陈有汪寅仙作品,遍布世界各地,是什么缔造了这位传神的大师?
  
  众星捧月 耳濡目染
  
  特殊的时代环境造就了汪寅仙。小学毕业后,汪寅仙便参加到合作社,开始到宜兴紫砂工艺厂(早期的国家企业如今已被股份制改造)中学习陶艺。她说:“师承的关系,成就了我今天的造诣。”个中缘由,汪寅仙曾师从吴云根、蒋蓉、裴石民、朱可心(无先后顺序)等老一辈艺人。
  “1956年,紫砂工艺厂招收第二批学徒,我便去报考,当时学了一些基本功,吴云根是我的启蒙老师。”汪寅仙说:“我在他身边学了大概一年多,都是做光货,学习基本功。因为自己喜欢在泥片上做一些雕刻、陶艺、泥塑,吴云根老师发现我有这方面的兴趣,便把他的师弟朱可心介绍给我,朱可心的花货比较出色。因此在吴云根老师身边时,就私下跟朱可心老师学习花货的制作。”
  受到紫砂工艺厂不断扩招学徒和当时师徒制度的影响,汪寅仙之后又跟随蒋蓉学习了3个月之后,跟随裴石民学习了2个月,最后在当时工厂搞“拜师学艺”活动中,将汪寅仙分配给朱可心学习直到毕业,因此在整个3年的学习过程中,汪寅仙享尽名家栽培。“巧合的是,这几位老师都是花货制作中的佼佼者,奠定了我的基础。”汪寅仙说。
  此外,汪寅仙还受到近代紫砂大师顾景舟顾老的影响。
  她说:“虽然没有成为顾老的弟子,但我受到顾老的影响较多,因为顾老跟我住在同一栋楼,那时候吃住都在工厂,在学徒的几年期间,白天学习技术,晚上学习文化知识和素描的教学工作由顾老担任。”
  汪寅仙回忆,1973年紫砂工艺厂的研究所扩大,顾老是里面主要的技术辅导员,进研究所之后汪寅仙和他在一起工作,学习了许多顾老的创作理念和技术特长。
  汪寅仙在追述这段往事时不胜感慨,这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是汪寅仙征程的起点,要成为一位顶级大师又何止于此,感怀师恩之余,对艺术的追寻更是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
  
  取长补短见多识广
  
  临摹和仿造,是历史上传统的学习方法。1959年,宜兴紫砂厂到南京博物院借来国家一级文物“项圣恩桃杯”,由朱可心仿造。“那时候工厂党总支会上讨论,允许一位年轻人到朱可心老师身边学习,我就是那个幸运的年轻人。”汪寅仙说:“朱可心在仿制时,我在一旁学习,这次机会对我来说,是个飞跃性的提高,而这件仿品堪称是紫砂在花货上的绝技。”
  通过这件事,汪寅仙悟出了一个道理:紫砂花货要做好,必须要学习历史上优秀人物的作品。
  汪亩仙学习过时大彬的“印包”、陈鸣远的“梅桩”、邵大亨的“掇只”、冯桂林的“梅段”、杨氏的“风卷葵”、陈光明的“印包”、黄玉麟的“供春”等一些花货中的经典作品。她说: “我觉得在花货上面有很多传统的技艺值得学习,到目前为止,我还非常崇拜陈鸣远的东西,另外裴石民、朱可心都是近代老艺人花货里的代表人物,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此外,作为一名陶艺工作者,对外交流能拓宽眼界和创新思路。60年代国营紫砂厂到广交会参加展览活动时,汪寅仙就跟随厂长南下广州,看到的东西要比别人多一些,交流多、见识广。还经常到一些博物馆去熏陶,这些对她的创作都很有启发。
  1975~1976年期间,她还参加中央工艺美院到地方开办的学习班,她说:“那个学习过程对我来说也是飞跃性的提高,对美学的认知、观点,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平时院校老师在当地开办的临时学习班我都参加了。”
  1973年汪寅仙进入紫砂工艺厂研究室,这个“对外窗口”是紫砂研究的前沿阵地,“那时国内外展览展品、礼品都由研究所来承接。在所内大家经常来探讨、学习外国文艺,提高自己的视野。”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但是把握机会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而汪寅仙在这段时期充分利用各种优势为自己奠定了坚实的大家基础。
  
  名家指导 花货品鉴
  
  在收藏市场上,名家作品倍受青睐。但是作为投资者,不能一味盲目跟风,把握好自身的定位才是关键。关于花货,汪寅仙也谈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她说:“花货题材没有局限性,花货题材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它是一种生活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素材,看创作者如何吸收,没有一点拘束。对生活理解透彻,可以做出很多跟大自然贴切的作品。如松、竹、梅、柏、桃、瓜果都是我的追求目标,可以做出有代表自己风格的东西。”
  汪寅仙老师表示,好的花货,关键在于设计理念,作品工艺做到极致,让人无法想像它是如何达成的。其次是结构和布局的合理性。
  “没有光货的基础,花货绝对做不好。没有造型理念的人,花货作品不耐看,细看缺乏味道。好的光货不容易做,真正做好是很难。”汪寅仙说:“行内有句俗话――做得起,不算本事;要拿得住,才算本事。做花货也是一样的道理。”
  对于花货今后的发展趋势,汪寅仙老师有些无奈:“真正要达到陈鸣远的高度很难,要有光货理念、书画知识……这些是融会贯通的,但是如今真正主攻花货的创作者太少,有些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