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变事故_巧变“事故”为“故事”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发生一些意外的教学状况。当课堂意外发生时,教师不能回避或者不假思索地匆忙答复,而应该将这种意外及时纳入教学之中,即时调整教学策略,重构课堂动态生成,将课堂上的一次次“意外”化作“惊喜”,从而使课堂上的一次次意外转变成教学中的一次次精彩。
  我上大学时,给我们讲授心理学的彭志启老师讲课有个特点,当他进入状态时,会有手势动作的。一次上课,正当彭老师激情地讲人遇尴尬或挫折时的心理防卫机制,什么“否认”“转移”“升华”“合理化”“酸葡萄心理”等,右手还配合着在前方上空起劲地比划。谁知,那天手势动作的幅度有点大了,他的近视眼镜被舞动着的手刮掉在了地上。霎时,课堂局面很尴尬,我们学生笑也不是(不好意思笑),不笑也不是(但的确好笑)。只见我们的彭老师脸微微红了一下,不慌不忙地走下讲台,捡起眼镜看了看,幸好没摔坏,他笑了笑把眼镜在空中向我们扬了扬,说:“你们看,我这眼镜质量就是高,掉到水泥地板上都没摔坏!”“呵呵,大家说,我现在用的心理防卫机制是哪一种?”我们就说这是“幽默”。戴上眼镜的彭老师说:“对,这就是我刚才讲过的‘幽默’法,我接着讲课。”我们大家就在彭老师“自我赞美”之“幽默”中善意会心地笑了笑,又融入到老师的讲课中了。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又动态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偶发事件是常有的。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事件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方案。像前面文中出现的意外,大概是彭老师在备课中所未备进去的,恰恰发生了,如果经验不足,会手足无措,窘迫至极的。当眼镜落地后,他能稳住阵脚,机智灵活地利用偶发事件来“印证”正在讲授的话题,不仅打破了尴尬局面,摆脱了窘境,而且使学生感到生动、真切。更精妙在,彭老师能把“意外”当成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以致时过十多年,我们许多同学仍记忆犹新。作为教师,掌握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操作技术,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教学规律,对教学中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巧妙、灵活地处理尤其必要。
  那么,如何巧变教学意外之“事故”为“故事”,笔者谈如下几点。
  第一要稳定情绪,正确面对。教学意外是教学中自然的、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的发生事先教师未能预料到,具有突发性。当意外发生时,教师不要紧张,而要控制情绪,稳住阵脚,坦然面对。
  第二要随机应变,化解窘境。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瞬息万变,情况复杂多变,由于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客观因素,如,电脑故障、挂图落地等,很容易使教师处于尴尬的境地。这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及时对出现的突发状况作出判断,通过即时思考,巧妙地将意外纳入教学之中。这样既可使自己摆脱窘境,又使课堂意外转化为可用的教学资源。
  第三要富有爱心,巧妙迁移。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好动、好奇、好玩,“捣乱”“顶嘴”也在情理之中。对于那些在课堂上喜欢出风头、搞恶作剧的学生,教师要以足够的爱心和善意去理解他们的行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肯定他们的长处。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灵光一现”,让创新思维的“花絮”在课堂上绽放。要不计学生过失,吸收他们的合理见解,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要借机施教,深化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完全按教学设计去实施教学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很多时候可能因突发事件、节外生枝而作出一些适当的调整和改变。例如,化学实验课,制氢气、氧气,对药品量的配比不合适,往往得不到想要的效果。如果教师对突发事件把握得好,从这些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认识更加深刻,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化腐朽为神奇。
  前苏联大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的技巧就在于随机应变”。课堂上可能会出现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尴尬事情,而且,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出现的频率将越来越高,教师应巧施妙手,根据教学内容借题发挥,“把意外枝节巧妙地嫁接到教学的主干上来”,化静态为动态,变“事故”为“故事”,创造出最佳的教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