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创建幸福北京_幸福社区创建的内容

  2011年12月1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发布《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社会建设五年规划。《规划》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紧扣“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幸福安康”这条主线,描绘了今后全市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景,通篇体现了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理念,是一个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的社会建设综合规划,是今后五年北京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加强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
  
  一、《规划》编制的主要特点
  
  一是力求做到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社会建设。在总结以往工作成效的基础上,按照中央领导同志和市领导关于加强系统设计、科学规划的要求,从完善社会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动员社会参与、创建社会文明、构建社会和谐五个方面,《规划》系统设计了首都社会建设总体框架,全面部署了今后五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工作任务。
  二是力求推动实践创新,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规划》紧密结合国内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和首都社会建设实际,针对中央和市委市政府领导关注的社会服务管理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各类人群服务管理、基层民主自治、村庄社区化管理、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互联网新媒体管理服务等问题,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提出了具体对策和工作措施。
  三是力求量化工作目标,做到语言通俗易懂。为便于理解、操作和实施,《规划》在设计了29个专栏的基础上,还紧紧围绕今后五年社会建设发展的定性目标,研究设定了若干量化指标,初步形成“十二五”时期北京社会建设主要指标体系。与此同时,在遵循规划语言规律的基础上,力求使《规划》文字表述通俗易懂,让公众喜闻乐见。
  
  二、《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工作重点
  
  科学布局谋篇,《规划》共分7篇、28章。其中,第1篇为编制背景,第7篇为保障措施,中间5篇围绕构建社会建设“五大体系”展开部署重点工作,提出诸多创新性举措。
  
  (一)《规划》编制背景
  第一,关于过去五年工作。从五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北京市社会建设成绩:一是社会保障制度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二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三是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四是社会广泛参与赢得世人瞩目;五是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第二,关于今后发展环境。从理论依据、实践基础、发展契机等方面作出综合判断,今后五年是北京社会建设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总体形势特别是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等方面,分析了当前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从党和国家大局、首都发展大势,论述了加强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
  第三,关于今后发展目标。《规划》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和“五个更加”的发展目标,并围绕发展目标提出了28项量化指标。这些指标的设定,既借鉴了国内外经验,又与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进行了反复研究论证。
  
  (二)今后主要任务
  紧紧围绕完善社会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动员社会参与、创建社会文明、构建社会和谐五大方面,提出22项重点任务、79项具体任务及其相应举措。
  一是关注民生,完善社会服务。强调服务为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从让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各类人群、让居民生活更便利、完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四个方面,提出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任务;从让人人享有社会保障、让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四个方面,提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从让孩子们获得更加优质的教育、让文化发展更好地服务群众、努力使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增长1岁、倡导市民做“健康北京人”四个方面,提出发展社会事业的任务;从让社会福利适度普惠、让老年人安享晚年、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让每个特困家庭和人员都能得到救助、让慈善成为社会风尚五个方面,提出完善社会福利体系的任务。
  二是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在服务过程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各类人群全覆盖。从科学合理调控人口规模、加强实有人口动态管理、创新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特定人群管理和服务四个方面,提出实现各类人群服务管理全覆盖的任务;从完善社区服务管理格局、搭建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全面实现城市社区建设规范化、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和村庄社区化管理四个方面,提出夯实基层社会管理基础的任务;从健全食品药品监管机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防灾管理机制四个方面,提出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管理的任务;从促进互联网新媒体发展、完善网上公共文化服务、加强网上宣传引导工作、依法加强互联网新媒体管理四个方面,提出加强和完善互联网等新媒体管理的任务;从加快推进社会服务管理综合试点工作、基本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全面提升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三个方面,提出构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的任务。
  三是激发活力,动员社会参与。强调推动社会协同,动员公众广泛参与,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生机和活力。从全面推进居民自治、不断推进村民自治、积极推动公众参与、切实加强社会监督四个方面,提出动员公众广泛参与的任务;从积极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改革、基本形成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四个方面,提出激发社会组织创造活力的任务;从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营造企业发展社会环境、实现商务楼宇服务管理全覆盖三个方面,提出推动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的任务;从基本实现社会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完善社会工作运行机制三个方面,提出推进社会积极协同的任务。
  四是优化环境,创建社会文明。围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强调营造文明、守法、科学、健康的社会环境。从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和行为规范、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四个方面,提出做文明有礼北京人的任务;从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增强群众法律意识三个方面,提出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的任务;从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持续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坚持反对迷信和邪教三个方面,提出倡导科学的方式方法的任务;从注重社会舆论引导、加强社会心理关怀、完善心理援助服务三个方面,提出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的任务。
  五是共建共享,构建和谐社会。围绕协调社会关系,强调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从注重倾听群众呼声、完善平等协商机制、切实保障合法权益三个方面,提出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从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加强改进信访工作、引导理性表达诉求三个方面,提出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从健全社会矛盾多元调解体系、强化源头治理社会矛盾纠纷、依靠社会力量化解矛盾纠纷三个方面,提出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从深入开展社情民意调研、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三个方面,提出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深入开展和谐家庭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和谐社区(村镇)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和谐企业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创建活动四个方面,提出健全社会和谐创建机制。
  
  (三)实施保障措施
  主要提出三个方面:一是从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工作体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领域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健全组织保障体系的措施;二是从健全法规制度体系、加大财政保障力度、优化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提出健全工作保障制度的措施;三是从完善重点项目支撑、建立社会建设指标体系、健全督促检查考评制度等方面,提出健全实施保障机制的措施。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全市上下必须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按照“建首善、创一流”的要求,坚持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行动起来,认真组织实施《规划》,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着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相适应的社会建设体制,努力形成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体系,使首都社会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让北京城市生活更美好,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幸福。
  
  (责任编辑:骆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