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英语 [想法]

  (1)诗 人   一切心灵纯洁富有生命力的人都是有才华的,然而却不一定拥有诗写的品质。就像在世俗中生活,并不注定卑微。一个诗人往往是从遥远的地方出发,历经相当的路途,才渐渐走近了自己心灵的宿地。
  一个诗歌之子,他与诗歌是一个生命体。他诗的来源是琐碎、卑微、窘迫、严酷的生活,而它的品质必须像泉水一样清纯,同时必须达到一种星子一样的高度,它内在的旋律始终是紧张的,像动物朝着梦想的福地奔跑时肌肉有节奏的律动。
  真正的诗人应该是一个单独者。其他随风而逝的时候单独者继续存在。
  这不是打着美妙的抒情幌子的逃逸,而是人类坚顽地穿越苦难和历史事实的意志,是在缺乏诗意中用单薄的生命和一腔子热血寻找着诗意,是在用精神之光对生存意义的持续叩问。是诗歌的一次次的成长。
  一首优秀的诗歌,诗人的声音无处不在,这声音是诗写者独有的。当然,这样的诗歌仅仅用眼睛来阅读是不够的。
  
  (2)诗歌的权利
  在一个充斥着复制的年代,是诗歌让我们保留了自由想象的权利,并刻意保持这种权利的新鲜和生动。因为我们的肉体里盛着一个灵魂的缘故,这个灵魂虽然小,却是有关注我们肉体的责任,所以无论作为一个诗人在遍地生长的繁杂无序的事物里面孔如何含糊不清,还是在布满钢筋混凝土的大地上像四处莽撞的蚂蚁,只要写作着,便有精神的安然归宿,只要诗歌不被时间之风吹散,便是世界的幸福。
  
  (3)诗歌的梦想
  如何在通俗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如何呈现一种诗歌对生活的参与?其实这是一种破与立的诗写过程,无论在诗句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无法“一语道破所有的一切”。因为,我们需要一个生活的过程,需要被不断改写,甚至是存在着不断罗嗦、重复、无意义的所指……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正是我们在对生活的拙劣描摹里加入了“记忆与怀想”的因素,我们与最为质朴的生活拉开了距离。
  我不能不承认:对生活的叙述过程,是诗歌的梦想。
  
  (4)创作中的困难
  创作中最大的困难,尤其是诗歌,不是理解力,不是语言能力,不是天赋方面的,而是
  怎样坚持自己理想的问题,坚持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艺术的感觉。
  如果思考到了,感觉到了,但是没有勇气去落实它,贯彻它,这是最困难的。
  换句话说,就是自由精神的立场,这对于诗人来讲是最重要的,而在现实中坚持是最困难的。
  
  (5)结构与节奏
  对于小说而言,技术性问题就是结构。
  对于诗歌而言,结构就转换成了节奏。
  
  (6)创作练习
  许多人曾经将自己的早期或前期作品称之为练笔。我曾经也将某一阶段的作品称之为“练习”,或许都是因为某个时期的作品在经过一段时间回过头重新审视发现其和后来的作品的差距,因而以“练习”搪塞之,给早期作品的不成熟一个合理的借口。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看出差距,说明你在进步,你在不断完善。所以,后来我又有个极端的看法,即文学无所谓练习,因为这种行为与一个人的全部肉体和灵魂直接相关联。除非你的行为是非文学的。
   该练习的,是感受力,理解力,是灵魂本身的徘徊和舞蹈。
  
  (7)写作困惑
  当我处在写作内部的时候我最大的困惑是我想说的东西和我说出的东西之间的距离。在写作外部就是对整个诗歌环境的困惑,比如它的不洁,比如它的吵杂,比如它的虚妄等。
  写作内部的困惑是可以通过自身毅力和磨练去克服的,而对于写作的外部环境我则是无能为力,它对于我来说只是一种做人的考验。
  写作这个东西不仅仅是写的问题,它同样是一种观察和想象,它是跟它的生存者的生存环境,跟所有的一切有关系的。对于我来说,只能通过文学的方式参与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当然这很困难。我知道对此我做得很不够,但我一直关心着。
  
  (8)倾听
  倾听。
  这个词语在今天只存在于诗歌里,而不是生活中。有一些特殊的声音需要个人去寻找,
  发现和捕获。
  声音是弥漫的,而倾听是有方向性的。
  
  (7)作品与读者
  如果一个诗人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一堵墙,那么读者就是另外一堵墙,二者要想碰面的话,不可都往前一直走,那么,就是在墙拐角的地方了。
  
  (8)距离
  对于人的身体,对于空间的需求,距离是我们赖以维系身心健康的基本要素,接触给人以压力,而遥远的接触却使人期待压力。犹如一缕芳香隐隐而来,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就像我们常说的那样:保持距离就是保持感觉。
  感觉是诗歌写作的必要。
  
  (9)文学的诗意
  文学作品,即使是看似远离诗意的叙述文学,它的任务之一也是还原生活本身的诗意,或者说是挖掘和呈现本来存在的被生活表象所遮蔽的诗意。
  因为生活本身充满了诗意,或者说是隐藏着诗意。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存在的意义,也正是诗意或隐或现的闪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