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包括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对如何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带来了新的挑战。针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为了有效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采用怎样的内容进行教学显得尤为迫切。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考虑正确指导思想的指引,认清原有内容体系当中存在的问题,以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为依据,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状况,树立新的指导思想,构建一个以生命健康教育为基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公民意识教育为重点,以践行为本质的新教育内容体系。
  [关键词]和谐社会 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32-04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通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五个方面。应该说这样的教育内容已经较为全面。但我们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当下的思想状况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样的教育内容实际上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教育内容及其传授进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灌输轻情感培育、重政治思想教育轻生命健康教育的“三重三轻”现象尤为突出。这样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最终导致学生信仰的缺失、道德的滑坡,甚至于出现轻视生命的行为。
  应该承认,造成现今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现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不容置疑的。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此,高校要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心理发展的规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的系列重要思想为指引,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坚持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与生命健康教育内容的和谐统一,往重在实践中领悟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的根本任务。
  二、和谐社会背景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于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走共同富裕道路。。这为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原则。它既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安排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既要重视理论学习,更要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的含义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是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往往盲目地将大量的内容以各种各样的方法与途径灌输给学生,以为这样就能够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这实质上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雕塑,最终仍把人当做了物来对待。
  “以人为本”,其内涵应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所需的内容应由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存在的问题主动获得,进而形成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包括解决思想问题的能力。其二,“以人为本”是要求教育内容安排要全面、科学、正确、合理,以有效促进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这是我们要达到的具体要求。以往的教育内容更多或过于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强调人对社会的作用,强调社会本位的价值观,而忽视人自身的成熟与发展,导致学生在思想意识、身心健康方面出现了较大问题,进而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人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核心的作用,离开了人的发展来谈社会发展与和谐显然是片面而行不通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加以安排
  从《决定》的指导思想可以看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取舍和增删。它也是我们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基本准则。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我合一”的哲学命题则更是体现“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应仁爱,应互相尊重、平等对话。面对一个多元并存、差异显著的社会,只有“和而不同”,全体人民才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世界万千群类也才能维系至天长地久。我们必须努力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民主平等、和谐共处。因为一旦这种和谐被打破,就会造成社会冲突和战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核心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紧围绕这一核心内容进行。要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最新理论成果,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内容,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展开,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主旋律,引领思想文化思潮,建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三条主线与四个向度
  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理念和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三条主线:即人自身和谐的内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内容,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容。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校思想教育政治内容已然形成了科学全面、功能互补和相对稳定的课程结构体系。这里无意要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旨在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新的梳理,使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原来泛政治化的内容具有更人本化的特征,进而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服务。用这三条主线联结政治思想教育中的具体内容,能使内容更具条理性、现实性和可接受性。将三条主线贯穿于教育内容,对整个思想教育内容构成要素进行合理配置,把教育内容的内部结构调整到最佳状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整体功能增值、放大,以达到最佳育人目的。为此,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了以生命健康教育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公民意识教育为重点,以践行为本质的新的教育内容体系。
  (一)以生命健康教育知识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
  没有生命与健康,一切均无从谈起。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事实上,我们看到很多学生突遇一点挫折、打击,就选择结束生命作为唯一解决方式。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心理脆弱之外,还跟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缺乏生命教育息息相关。为此, 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生命教育。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先后出台了8号文件和16号文件,要求把生命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科学有效地实施生命教育活动,并将生命教育纳入全民素质教育内容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明确指出,要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既明确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也证实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更反映了国家对学生生命与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
  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它符合人性的要求,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的多层次的人本教育,是促进人自身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内容。生命教育不仅包括对个体生命与健康的关注,珍爱自己与他人,乃至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而且还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但高校现有课程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几乎空白,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导。虽然有些学校开设诸如职业定向、选择等方面的内容,但效果很不理想,对校内外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有机的整合。因此,必须加快学校教育的改革,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长。生命教育的最终归宿是让学生学会调节自我身心内外的矛盾,以达到人自身内部的和谐统一。当前在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还没有完全突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内容,虽然有些学校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课时却很有限。高校配备的辅导员和成立的心理辅导室、咨询室也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生命教育的内容如果只限于关照人类自身,那是远远不够的。1992年,世界1575名科学家发表了一个《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其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人来掌握了大量的征服自然的科学技术,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给自然带来严重的破坏。这种破坏自然的后果给人类又带来了巨大灾难。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精神不是坏事,它能带给我们勇气和力量。但我们更应该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树立“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人类总是与自然共存,相即不离的。我们的教育内容在这方面也相对缺乏,一味要求掌握科学知识去解决自然界的任何问题,却不曾想到我们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共处,致使学生极度缺乏与自然共存的知识和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亟待补充和强化“天人一体”、“天人合一”、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知识与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核心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从中可以理解,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社会或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由于需要的不同,必然形成对待满足需要的态度不同,进而形成不同的价值观。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中,古今中外均有不同的核心价值理念存在,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舍勒认为:“现代性的问题首先是人的实存类型的转变,即人的生存标尺的转变,个体的生成可以被视为现代性的标志。”该论断反映了两层意思,一是人的生存标尺(满足生存需要的尺度)是会变的,时代不同,则尺度不同;二是现代人有现代生活、生存的尺度标准或需要才称之为现代性。同样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国家、社会具有不同的价值理念。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如火如荼,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生活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必然给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带来了空前的活力,也造成巨大的冲击。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这种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才能取得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使人们超越民族、城乡、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共同体的团结和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高政治素养、高思想素养的大学生,无疑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贯彻学习这一核心内容时,我们特别要注意:第一,防止“泛政治化”倾向,把思想政治教育完全政治化。遮蔽现实生活世界,脱离人的现实生活,企图把人塑造成为只符合政治需要的单面人是错误的,也是完全行不通的。第二,要防止纯理论化,脱离时代、脱离实践,将理想和现实割裂。要知道没有现实基础的理想只能是乌托邦。第三,要注重社会价值理念与个人价值理念的整合。说到底,社会价值体系是社会对个体成员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要求,而人们往往从其实际地位、利益关系出发,去认识、理解、选择或抛弃社会价值体系中的某些观念。对价值观念的认识、理解和选择不同,则其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所付出的行为就不同。所以,在教育内容的处理上,应着力解决和整合好个人价值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矛盾与冲突,从而形成社会向心力。
  (三)以公民意识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点
  公民意识教育与生命教育一样,在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中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既没有相应的课程也缺少相关的系统内容。虽然我们在高喊要培养学生民主、权利、自由、公平、正义、责任等意识,但却极度缺乏相关的具体教学内容,以至于落入形式主义的圈套之中,而无一点实际效用。现在一些大学生对政治的冷漠,缺乏责任心、缺乏诚信,与社会发展格格不入的现实是公民意识缺乏的集中体现。所以加强对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几千年臣民教育积淀下来的“臣民意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马克思曾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中国社会的成功转型有赖于造就一大批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新人”。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十七大 报告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说明党和政府已经强烈意识到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北京大学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主任周雁翎指出,公民意识除了主要包含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两个方面之外,还包括公民道德的内容,如仁爱、宽容、感恩、友谊、尚礼、诚信、责任、尊严、合作等主题,这些都与中国传统的优秀的道德观是共通不悖的。最近有学者研究指出,在东亚国家,公民意识被认为还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点与西方的公民意识不同。西方的公民意识更加强调公民是“政治人”。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教授王东琥认为,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涵应包括国家与民族意识教育、平等与公正意识教育、自由与法治意识教育、道德与文明意识教育。。据所搜集的相关资料显示,国内大多学者持有这种观点。从内容上看,这与上面所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部分内容相似,如荣辱观的教育内容。其实并不奇怪,核心价值中确实包含相关内容,这也正是我们将公民意识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内容的依据之一,也是我们开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充分运用多种载体、媒体,挖掘传统文化中合理因素,吸收国外公民教育的经验,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是当前我们急需考虑的时代性话题,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前提。
  (四)以践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本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停留于口头或书面语言上,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如何涔现在行动上,落实于现代实际生活中,解决具体矛盾和问题。正如《朱子语类》卷九中所说:“只有两件事:理会,践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些教师强调学生记忆理论知识、忽视知识的理解内化、轻视学生身体力行的做法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践行是什么?翻阅《辞海》并未找到该词的解释。“践行”一词包含两种含义,其一是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1963年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提出了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观点。说到底是人们从事改造环境、改造自然、获得生产生活资料的过程。其二是履行,即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遵守道德规范、法律约定、民主公平原则,履行自身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将实践和履行两项有机结合,更全面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更能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实践和怎样实践的道理。故我们在安排教育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内容的实践性特点,绝不可仅停留于理论和口号之中。
  践行的前提是信心,基础是理解。通过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激发大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通过学生自身的内心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和人生观,提高自身的伦理道德、法制观念,掌握科学辩证的思维方法和实践技能,树立建设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胜信念,从而自觉主动投身于建设祖国的大潮中,持之以恒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毛泽东在总结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时,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了新的界定:“‘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时刻把握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深入了解现今大学学生的思想动态,处事方式,仔细研究市场经济、现代传媒及全球化趋势给大学生思想和心理带来的冲击,积极寻求解决当下矛盾和冲突的思路和方法,提供学生能理解、接受并利于付诸实践的内容。
  (责任编辑:向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