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高耗低效”|高耗低效

   1978年3月16日,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的文章。文章说:“十年(通常是小学六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笔者注)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这引发了人们对语文教学问题的反思。自此,语文教学便和“高耗低效”连在了一起。九年之后的1987年,上海的《语文学习》杂志针对“高耗低效”,抛出了关于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鸣与讨论话题,这一争论持续了近十年时间,至1996年基本上画了句号。句号以“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结论画完后,1997年,《北京文学》就刊发了一组“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专题文章,又掀起了对语文教育“高耗低效”现状和弊端的讨论热潮,其间《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和《中国教育报》等报刊陆续登载批评语文教育的文章,洪禹平先生更是爆出了“误尽苍生”的惊人之语。又是九年之后的2005年,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教授在《人民教育》上,发表了题为《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的万言长文,文章说,过去乃至新课改当下的语文教学与其说是“低效”的,不如干脆说是“无效”的。这一结论像一座大山,把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压得抬不起头来。七八年时间过去了,语文教学还会迎来新一轮的大讨论或大质问吗?还会说“高耗低效”吗?
   笔者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时刻关注着语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效果,或许还不够全面、深入地了解语文教学的现状,但总觉得,如果还以“高耗低效”来描述当前的语文教学,恐怕有失公允。
   一、语文教学早已与“高耗”沾不上边
   当下乃至之前较长一段时间,语文课差不多已沦落为“副课”,实际情况根本不是吕老当年所说的“中小学语文课所用教学时间在各门课程中历来居首位”。先看看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课程设置的表述:“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共8个领域,合计116个学分,所有高中必须全部开设,并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其中:语文、外语、数学各10个学分;政治8学分,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各6学分;艺术(或者音乐、美术)6学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各4学分,体育与健康11学分(其中田径1学分、健康教育1学分、选学9学分);研究性学习15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从对学分的要求看,语文学科学分仅占高中全部课程总学分的8.6%,哪里是吕老说的“有几乎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语文课上”的状况呢?在这样的数字面前,还能说语文教学“高耗”吗?
   撇开国家课程标准的硬性规定,再看看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现实状况,更不能说语文教学“高耗”。学生学习每一门功课,无外乎以下几条途径:一是课堂上老师带着学;二是通过老师布置课后作业“逼”着学;三是自己利用课外时间主动学;四是周末及假期借助各类辅导班跟着学等。由此我们追问:语文课堂上,有多少学生用多少时间在学习语文?语文课外作业量有多大?又有多少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语文作业?除课堂外,学生还有多少时间用来主动学习语文?有多少学生参加语文课外辅导或补习?为此,笔者选取了三所中学近3000个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对“在你的所有功课学习中,语文学科所用时间比重大致是多少”的问题调查回答中,选“20%以上”的占1.3%,选“15%-20%”的占10.9%,选“10%-15%”的占18.8%,选“10%以下”的占69%。对“通常情况下,你每天能拿出多少时间来处理语文作业”的选择中,选“1小时以上”的占1.7%,选“半小时到1小时”的占17.9%,选“半小时以下”的占64.6%,“没有时间处理语文作业”的占15.8%。对“你未能在语文学习上花足够时间的原因是什么”的选择中,3.3%的同学选择“语文学习不重要”,13.6%的同学选择“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少”,78.4%的同学选择“其它学科作业太多”,4.7%的同学选择“其他原因”。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生真正花在语文学习上的时间,远比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少。再看一看节假日(包括双休日和寒暑假等)学生参加辅导班的情况就更能明白,学生虽然觉得语文学科还是比较重要的,但极少有人在节假日里选择补习语文这门功课。
   大家都知道,课外阅读是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调查显示,28.3%的学生一个学期几乎不读一本课外书;一个学期能读一本200页以上的课外书的学生仅占15.9%;71.5%的学生的课外阅读没有计划和目的;76.3%的学生以报纸杂志为阅读材料。在对“阅读时主动摘抄或写读后感”的调查中,选择“经常”的占4.6%,“偶尔”的占38.3%,“从来没有”的占57.1%。可见,现在的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所用的时间和精力根本无法和“高耗”沾边。(小学生由于识字任务比较重,加之小学开设的课程门数少,与中学生相比,语文学习时间可能会相对多一此,但也谈不上“高耗”。)
   二、“低效”已经和语文教学脱了钩
   人们说语文教学“低效”时,往往都以语文学习的外显效果为佐证。如书写能力差、阅读能力不强、写作水平低等。这其实是顺着吕老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和“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来说的。吕老的话是1978年说的,当时文革刚刚结束,文革十年里,中小学生的学习状况是何种情形,大家心知肚明。30多年过去了,只要提到语文教学,就还是“效果很差”、“水平低”,恐怕难以让人接受。
   说语文教学效果差、水平低其实是笼统的,是不够科学的。为什么呢?因为评价效果、衡量水平须有一个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法比较优劣和高低。这个标准是什么呢?如果以课堂上学生能否听得懂为标准,没有几个学生听不懂语文,但听不懂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的大有人在。但人们为什么习惯于拿语文说事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语文是母语,大家都能听得懂,也就都有资格评说一番。比如,学校举行公开课活动,差不多总是语文课教室里听课的人最多。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课程,大家认为它们专业性太强,怕说出外行话。语文课就不同了,师生讲的都是关于汉语的最基本的东西,怎么着也能听懂大概意思。学生都能听懂的课说效果差,而不少学生听不懂的课反倒没有多少人说其“低效”,这真是不好理解。
   如果以社会认可度较高的考试成绩作为标准来衡量,语文学科教学效果不差,水平也不低。引用公诸世界的几组数据。包钢一中网站(http://www.省略/ha/2010/874.html)公布了“2005年高考学科平均分和及格率居全市前十名的学校”。选摘如下:语文学科,包钢一中平均分 112.7 ,及格率100%;包一中平均分107.2,及格率95.95%。数学学科,包钢一中平均分84.70,及格率40%;包一中平均分84.20,及格率41.04%。英语学科,包钢一中平均分105.85,及格率84.29%;包一中平均分98.55,及格率69.36%。贵州教育网站(http://www.省略/EduExam/View/145/770.htm)公布了“2008年高考贵州省各地区各学科平均分、及格率数据”。选摘如下:贵阳地区,语文平均分99.59,及格率83.83%;英语平均分77.63,及格率36.71%;数学(理)平均分69.53,及格率23.72%。遵义地区,语文学科平均分97.32,及格率79.25%;英语学科平均分71.04,及格率26.27%;数学(理)平均分73.51,及格率27.75%。从这两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学校,还是地区,语文学科的平均分和及格率都是各学科中最高的。平均分和及格率较低的学科没有谁指责其“低效”,却不间断地说语文学科教学“低效”,这又是为哪般呢?
   横向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不低效;纵向自身来看,语文教学也不是低效的,更不是无效的。一方面,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从识字、学话开始,到具有初步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再到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这12年里,学生的语文水平逐步攀升。通常情况下,一个高中毕业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总比一个初中毕业生高出一筹。这怎么能说语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呢?另一方面,在反思吕老的“少慢差费”过程中,特别是新课改实施以来,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科学课程目标,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精选教学手段,全面实施有效教学,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30多年来,语文教学内容在逐步深化,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好。
   三、即便“低效”也是语文学科特点所致
   “效”的语义分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效果”,一个是“效率”。上面主要讲了“效果”,在此还想说说“效率”。“效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效率才有高低之分,效果没有。如果说“高耗低效”的“低效”指的是效率低,并以此来指责语文教学,也不妥。我们知道,“效果”和“效率”虽有相关,但不是一定成正比的,甚至可以说是一定不成正比的。效率高不一定效果好,有时甚至可能相反;效率低也不一定效果差。如果说语文学习效率低的话,这也是由语文学科特点决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论述语文课程性质时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两段话实际上是从不同层面阐述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对这些任务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语文课程的内涵太丰富了,要完成的任务太多、太重。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等)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素质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任务;理解、分析、综合、概括等能力的形成,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对人和事等的价值判断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等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还是语文教学的任务。语文课程的任务这样重,要做的事情那么多,要想保证有好的效果,单位时间内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就一定少。可见,语文教学的低效率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没有必要责怪和发难。
   当然,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对“高耗低效”的责备也应该反思。语文教学的效果是否还能更好一些?语文教学的效率能否再提高一些?答案是肯定的。但这又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需要我们的学生不只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更要花时间,下功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闻强识。这需要我们的广大语文教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开阔视野,充足教学底蕴,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学术韧性,深入钻研,寻求语文教学效益的更大突破。这也需要我们的语文课程专家,科学界定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构建实用高效的语文知识体系。这还需要我们的语言研究专家,进一步寻找语言文字规律,特别是汉语、汉字规律,研究出科学、适用的汉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这更需要我们的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进一步摆脱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克服唯分数论的语文评价方式,看到语文学科的特殊性,给广大语文教师松绑,使其放手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诚如此,语文教学将一定能摆脱“高耗低效”的魔咒,前途光明。
  [作者通联:江苏宿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