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堂教学之“层层递进”] 老师课堂教学评价 模板

  我们以袁隆平的例子设计本堂政治课。�   (一)有效设问必须要善于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情景1:�   师:上世纪外国有学者针对中国人口的急速膨胀以及世界粮食生产的情况,提出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下个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 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谁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生:袁隆平�
  师:能具体说一下吗?�
  生:他的杂交水稻解决了我们的吃饭问题。�
  师:没错,中国可耕地面积仅占全球的7%,却要养活全球22%的人口;每年,全球数以亿计的人口面临着粮食短缺的危机……袁隆平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向世人诠释了一个农民科学家对粮食问题的理解。下面我们就通过“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袁隆平――让人类远离饥饿”,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大家来共同探讨一个人如何创造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反思:�
  在讲课过程中注意采用不同的结构和方式,善于制造设问的“悬念”。特别是刚导入课时,好的“悬念”,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吸引力,又使教师讲课水到渠成,轻松自如,整堂课气氛都比较轻松、热烈,因此,我们要重视对设问“悬念”的精心设计和灵活掌握。�
  (二)有效设问必须符合学生的思考习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
  情景1:�
  师:袁隆平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专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生:沉默(问题太大,不知如何回答)�
  情景2:�
  师:袁隆平说搞科学研究,首先一个不要怕失败,你要怕失败,你就不要去搞研究。第二个搞科研呢,不要怕辛苦,书本上种不出小麦,种不出水稻出来的。�
  “真的,我从没后悔,我这个人有点痴,认准的一定要走到底”。他一直这样说,也一直这样做。�
  师:这给我们有什么启示?�
  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情景3:�
  背景:袁隆平说:“我这个人水平不高,但是我有种认识,就是要不断地创新。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要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这才是科学研究的本色。”�
   袁隆平特别喜欢读书,除了专业方面的,也看国内外名著,像《泰戈尔情诗》、《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等,且喜欢读英文版的,他认为这也是学习外语的一种方式。他说:“多掌握一门外语,就等于多打开了一扇知识的大门。” �
  师:从袁隆平的身上,请同学们说说,实现人生价值,还需要什么条件?�
  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情景4:�
  在研究的初期阶段,为了获得一株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袁隆平和新婚妻子,连续两年在稻田里,在前后共检查了4个常规水稻品种的14000多个稻穗后,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学术界权威的质疑与反对也无法动摇袁隆平执着的梦想。�
  师:从袁隆平的经历,实现人生应具备什么样的信念?�
  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理想信念。�
  情景5:�
  60年代初期,一场罕见的饥荒席卷神州大地。其间,他带学生到农村劳动,常常每人每天只吃二两米。也是在那时,他亲眼看见“靠田吃饭的农民饿死在田间”。作为一个农学系毕业的学生,深感自己有责任用知识来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从那一刻开始,他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终生的追求。�
  
  师:这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有什么启发?�
  生:实现人生价值,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
  教学反思:�
  过于抽象的问题,会使学生往往对你所提的问题本身产生疑问,这样的问题没有意思,学生也不会感兴趣。比如情景1的设问就是无效的。其实,那些抽象空泛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怕是连我们老师也未必能答出来或答好。所以设疑要具体,力避空泛抽像。�
  (三)有效设问必须符合学生的思考习惯: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由表及里�
  情景1:�
  背景: 1972年,袁隆平的学生李必湖在海南发现一株野生的雄性不育系水稻“野败”。杂交水稻的研究之路豁然开朗。�
  师:袁隆平曾经说过“没有大家的努力是取不了这么好的成绩的”。以上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大家的帮助。�
  生: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师:为什么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 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生:(沉默,在思考)�
  师:人创造与实现价值的条件有哪些?由谁提供的呢?�
  生:人的生存条件、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工作条件以及人创造价值的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 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师:那个人和社会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
  生: 个人和社会是统一的。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即,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个人的价值,绽放出完美绚丽的人生。�
  情景2:�
  1998年,国家国资局对“袁隆平”品牌进行了无形资产评估,认定其价格达1000亿元人民币。对此,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各方面给予积极评价,并誉为昭示着中国知识经济的风暴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时代的真正到来。 �
  “农平高科”上市后,社会上有人称“袁隆平一夜之间变成了亿万富翁”,他却很平静,对此一笑了之。他仍然一如往日的奔波在试验田地里。 �
  现在74岁的袁隆平依然要经常穿上水田靴,骑上摩托车到水稻田里看一看,这位总是两腿沾满了泥点子的科学家,就像一位普通的农民一样,忙碌在田间地头。�
  师:大家思考,袁隆平,他幸福吗?为什么?�
  生: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意味着他为社会所作的贡献越大,他的价值就越大,他的幸福感就越强。�
  生: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生:……�
  师:为什么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
  生: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意味着他为社会所作的贡献越大,他的价值就越大,他的幸福感就越强。�
  生: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师:能否从袁隆平的事例中具体说明一下吗?�
  生:袁隆平用得来的奖金设立了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2004年他把刚刚得来的十二万五千美元的世界粮食奖奖金也全部捐给了基金会。�
  生: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解决了35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
  教学反思:�
  有效设问必须符合学生的思考习惯: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由表及里。通过这一层层的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发了学生追问问题结果的兴趣,课堂立即活跃起来,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使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就处于求知状态,也就是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使政治课产生认知魅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解剖,解决上述问题,也就解决了本课题的重难点内容,其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化枯燥为乐于学习,乐于思考,愿于钻研。�
  (四)有效设问必须符合学生的思考取向:问题要生活化,引起学生的共鸣。�
  师:通过袁隆平理想、志向的确立和实现的感人事迹,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谈谈你自己最向往的理想或职业是什么?�
  生:(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喜欢做什么,我又喜欢说什么。)�
  师:设想一下要实现它需要做哪些准备、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
  学生讨论�
  生1:自己的职业理想要符合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这样才能在更广阔的天地有所作为。�
  生2: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集合起来,从而为自己的生命里程注入恒久的动力和无限的生机。�
  生3: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生4:一个人没有理想,生活就没有重心,就缺少朝气。为自己建立一个正确的目标,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追求,生活自然就会充实而有意义。�
  生5:……�
  教学反思:�
  有效设问必须符合学生的思考取向:问题要生活化,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袁隆平理想、志向的确立和实现的感人事迹,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谈谈你自己最向往的理想或职业是什么?”到“设想一下要实现它需要做哪些准备、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经过这样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有效设问,既能联系课文的内容,又能联系学生学习职业教育的特点,而且紧密联系了学生最关心的切身问题――职业与就业,使学生思想活跃起来,注意力集中,关心课文内容,有效课堂教学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也就水到渠成了。�
  从古人提出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习之端”,可以体会到质疑问题是有效思考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可以说是有效思考的动力和钥匙。因此,教师在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奇特的想法,新奇的念头,应尽可能地满足,不能以不屑一顾的态度,轻易的做出判断,防止触伤学生的创造激情。因为任何压抑、干扰都将使思考的心灵受损。所以,教师要尊重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激发学生思考的学习环境,把他们的好奇诱导到科学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