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题目是专题复习中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能力的关键_

  高考复习经历第一轮全方位的“求全”的复习过程,众多的知识点使学生普遍感觉“乱”,进而产生心慌烦躁情绪,害怕来不及复习,影响到考场上的正常发挥。如何化繁为简,突出重点、难点,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成为专题复习的重中之重,是高考复习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基于综合能力测试卷的有限题量,命题者一般会从核心知识与能力上设计题目,因此,精选题目,特别是高考试题的有效使用,帮助学生真正领悟并能熟练运用地理学的核心知识,是高考有效复习的关键。
   一、基于学生问题的专题复习策略
  地理科高考一轮复习历时高二下学期到高三上学期,时间跨度较长,知识点较多又相对分散,教师授课内容拓展较多、较详细的复习方法导致部分学生抓不住知识之间的联系,没有达到一轮复习目标即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较高的应用能力。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如下问题:(1)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学科知识系统构建不够完整、某些基本概念不清。(2)地理知识应用能力不强。学生练习中反映出基本的图表解读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较为薄弱甚至欠缺,导致学生拿到试卷觉得题目都会做,但得分率却不高的困惑。(3)空间定位能力有待提升。学生习惯且喜欢阅读小比例尺地图,而对局部区域图的辨认、空间定位弱,导致解题中空间定位不准确、知识的空间联系不紧密,从而影响解题的深入,成为学生解题的一大障碍、失分的主要原因。(4)答题习惯不好。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审题不清、答题不明,缺乏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基于以上问题和二、三轮复习任务重的特点,即需在短时间内将知识相关和学法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重新建立逻辑框架体系;通过整合,开拓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复习层次,培养学生进行学科间知识的转换能力。因此,复习过程不可能进行面面俱到的复习,应采用“重点”+“综合”的复习模式,进行知识重组,将有联系的知识放在一起的复习,即专题复习,如等值线专题,是以等值线的读图为载体进行地形、天气与气候、水资源、城市、交通等知识的复习与应用。其次,利用典型试题,提炼解题模式。主要是加强对于学生知识与方法的“缺漏”针对性训练,运用解题模式,进行解题训练,以解决一轮复习过程中遗留问题。典型试题的选择要能达到有效性需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针对知识缺漏的训练题目,其题目的选择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模糊的地理概念、理解偏差的原理和规律,特别关注在批改学生练习与试卷中发现的知识缺漏,通过精选针对缺漏的题目强化练习,辅以讲评以加强相关课本知识的复习;二是针对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考试素质的训练,如学科专业词语的规范描述,审题不认真,阅读试题提供的材料与图表时粗心大意,心理紧张等导致考试失误,通过教师预设的针对性训练以逐步纠正形成。
   二、精选题目,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高考二、三轮复习多以专题形式出现,课堂教学模式多为讲练结合,题目选择的有效性是高三“后阶段”复习得到质的提升的关键。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地理试题涉及到的知识点一定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能考查学生学科能力的知识,如高中地理必修(1)的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河流水文水系地貌特征;高中地理必修(2)的人口与城市、工农业、交通区位分析;高中地理必修(3)的重点国家和重点区域特征的综合比较及区域的环境问题、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试题以新情景设计新的设问角度要求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因此,以上知识点在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卷中的复现率相当高,这些反复出现的考点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继而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判断、论证等思维过程、思维能力与思维方法的主要载体。
  基于以上的分析,在第一轮复习基础上进行的专题复习,必须是能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其目标是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平面化的专题复习,以进一步提升解题能力和技巧,贴近高考的一种复习。复习过程应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这一线索将已复习过的知识串起来,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重组的一种复习。因此训练题目的选择特别是高考试题的有效使用是二轮高效复习的关键。
  1.精选“自然地理”题目,提高地理推理、演绎、阐释能力。
  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通过典型题例和变化图,或结合区域实际,在讲透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强化对概念的理解或原理的运用,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复习“专题一地理学科能力培养”时可选择“2011年全国高考文综试卷(福建省)”地理试题10-12题组(见2011年高考福建卷图3),该题组第10题主要考查空间定位和等压线图的判读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空间定位,即能根据经纬度或海陆轮廓判断半球位置(北极地区),然后正确判读气压的高低数值,运用气压梯度与地转偏向的原理判断风向;第11题是在第10题解题的基础上主要考查不同季节全球气压的分布规律、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涉及到必修(1)第一、二单元知识,教师讲评时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比较判断能力;第12题主要考查晨昏线的分布、季节的判断等相关知识,讲评时通过对晨昏线特点的复习,“与北纬70度相切”判断太阳视运动方位进而推出答案,重在培养学生推理演绎能力。
  2.精选“人文地理”题目与案例,提高地理知识的调动、运用、描述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材编排结构中,人文地理的教学结构安排是以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为主要模式。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案例与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学生对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困难在于需要记忆知识点多、调用知识的能力与阐释描述能力不足导致组织答案不到点上而得分不高,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精选以案例转换的题目,抓住区位因素(工、农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等核心知识,剖析典型案例为主线,构建地理概念地图与答题模式,迁移应用于同类地区的案例分析,提高地理知识的调动、运用、描述能力为目标。如在复习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时,主要培养学生学会应用分析该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去分析美国、澳大利亚、我国的四大牧区等相类似的农业地域的形成。因此在进行“专题三地理区位分析”的专题复习时可选择“2011年全国高考文综试卷(全国卷)”第39题(2)、(3)题(见2011年高考全国卷图10),该试题在考查了学生对图文信息的提取能力基础上,如通过经纬网、祁连山进行空间定位河西走廊,通过水系分布及“地势倾斜平缓,宛若平原”,要求学生能用已学的农业区位条件分析优良牧场的形成的自然条件和军马场的社会经济区位条件,侧重于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和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对逻辑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3.精选“区域地理与国土整治”题目,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区域地理与国土整治”复习专题是考查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复习过程中,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进行跨区域比较分析,延续区位的案例分析模式形成空间概念、区域差异分析思维习惯,从而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如在复习高中地理必修(3)第五章产业转移时,应将工业区位、工业集聚与分散、工业地域的形成融入一体系构成知识系统进行综合分析,选择什么题目能有效检测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比较分析能力尤为重要,高考试题的恰当适时使用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复习该部分知识时可用“2011年全国高考文综试卷(新课标全国卷)”第37题(见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图9),该题目的第(1)题“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重在考查学生的空间分析与描述能力,是学生容易失分题,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构建答题概念地图:分布是否均衡、集中分布区、最多与最少地区,并准确描述我国的重点地区;第(2)题的设问较为开放,可通过学生的不同答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开阔学生的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人地矛盾愈来愈突出的当今世界,区域可持续发展是高考永恒的主题与热点,在二轮专题复习中,选择有效题目以紧扣高考热点提高学科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复习重在构建答题模式,通过分析区域地理环境(发展的地理背景),找出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然后针对产生的原因提出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此类题目的考查重点在于文字简洁,表述明确。如“2009年全国高考文综试卷(宁夏卷)”第37(2)题,可引导学生从图中经纬度(112°-116°、44°N)及相关图例(降水量、沙地)分析该区域的干旱的地理背景和荒漠化的问题,并结合文字材料(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归纳提炼出不能植树造林而选择种草和自然恢复的各自理由,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与应考能力。
  突破高考专题复习中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备课时课堂练习题目的精心筛选,特别是高考试题的有效使用,在于教师对精选题目的独到分析与引导,对学生调用知识进行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
  (责任编辑:廖炽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