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诵之花在幼儿心中静静绽放】 朗诵《烛光里的妈妈》

  朗诵是开启幼儿心中那扇语言之门的钥匙;朗诵是点燃幼儿心中自信的火焰;朗诵是架起相互信任和欣赏的桥梁;朗诵是幼儿成长的摇篮。   虽然幼儿在语言理解上还处于朦胧阶段,教师带领孩子在朦胧中一步步走出雾境,但云开雾散时,孩子完全享受在自我欣赏、自我愉悦中了,那是一种内心情感的真实迸发与流露,更是知识与自信、欣赏与品位的完美组合。笔者经过三年的认真摸索与大胆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幼儿教师本身必须喜爱朗诵并有一定悟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老师都不感兴趣的东西,那么可想而知,孩子一定也不加理会,弃而远之。这句话我在教学朗诵上深有感触。我认为朗诵是故事、儿歌、想象与情感融化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为了让孩子对一篇诗歌产生兴趣,进而萌发一种强烈表达的微妙感觉,这是教学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精心地收集一些有关的历史故事或者真实报道,来触动幼儿那颗最柔弱的心弦。教师在讲述时的感情色彩必须强烈,并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和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形成鲜明的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并产生共鸣,为诗歌的朗诵教学做好充分地铺垫。
  二、气息和口齿的练习是幼儿朗诵的必要前提
  我自创了一套口部操和打开气息的运动操,为练习口齿做好了准备工作。口齿伶俐是朗诵的必要前提,通过游戏和比赛的形式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绕口令来练习舌尖的发音,使口与脑、兴趣与游戏结为一体。孩子在兴奋与开怀中感受语言的“好玩”,并形成一种没有负担的知识游戏来促使大脑思维的灵活应变能力。气息的练习很关键,让幼儿知道什么是用心的呼吸,感受到气息是从心里发出来的。因此,我在平时活动中善于抓住孩子容易激动、容易兴奋的特点,让幼儿去模仿并当成一种游戏,感受说话时肚子的微妙变化,那是气息正传出于口。幼儿朦胧中感受到那是语言的真诚述说。为朗诵做好进一步准备,这些都需要我们做一名情感丰富的教师。喜怒哀乐都形成一种夸张的语言艺术渗透在一日的教学活动中。
  三、表情的训练也是朗诵的关键所在
  我善于用表情来跟幼儿说话,让幼儿通过表情知道我的心情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富于变化的表情,闭上嘴巴让眼睛会说话。在平时的游戏中,我们经常做这样的游戏,如果我是一个敌人,让孩子用一个愤怒的眼光看着我。如果我是一个你喜欢的动物,你用一个惊喜的眼神看着我。我给孩子讲论语中的经典故事《一个武士和一个茶道》。幼儿从故事中感知气势有时会压倒一切的道理。你的一个眼神有时就像一把犀利的刀子,直接插入人的身体,或者你的眼神会让人看到一个美好的世界。无声的语言要比说出来更让人回味。一个微笑会让别人喜欢你,但这种表情的传情达意是要用心的。因此,在朗诵前,让孩子的表情进入状态很关键,教师更要进入角色中。
  四、内容的选择有一定的挑战性
  进入大班的幼儿,有了一定的知识、情感的储备,已经对篇幅比较短、内容肤浅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儿歌不太感兴趣了。因此,幼儿教师在选择诗歌内容上,就要选择一些气势磅礴、篇幅较长或者是情感动人、催人泪下的诗歌,让幼儿感受其中强烈的情感反差,从中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体会亲人对自己无私的爱,同时萌发感恩之心。我们可以把内容分成几部分,有计划的教学,但不要急于求成,采用不同的艺术手段让孩子细心领会,这与一种水果分别放到大人和孩子嘴里所品尝的味道是一样的,只是大人会用语言描述得绘声绘色,而孩子只是没有丰富的词汇而已。只要我们大人去巧妙地点播,孩子会品出另一番滋味,从而感受其中的快乐,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激发幼儿敢于挑战的心理,虚荣心和好胜心同样表现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永远都有激情,而不是怠倦。
  五、诗歌教学过程要富于想象、夸张并进入角色
  1. 教师的范读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幼儿。当你饱含激情地朗诵一首诗歌,要完全进入状态里,给孩子渲染一个情感的氛围,把孩子完全带到一个情意浓于水的艺术境地。在教师的感染下,无声无息地体会朗诵的美妙。因为幼儿的模仿能力极强。例如:我在教幼儿一篇情感诗歌《妈妈的爱》,当第一次范读完后,竟然有两个孩子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其他的孩子为我的朗诵而鼓掌,孩子的表情和举动对诗歌的喜爱已不需用语言来形容。抓住孩子的热情,让感动延续在孩子身上,可见范读对孩子的最初感觉是多么的重要啊!
  2. 用心朗诵而不是嘴巴在说话。为了让朗诵能够打动听者,我告诉孩子,朗诵要用心,用心的表达会流露在表情上,会让人激动不已甚而潸然泪下。比如,我在教孩子《妈妈,亲爱的妈妈》一句“妈妈,我说不出我有多么爱你。”中“妈妈”一词,我都紧紧地抓住,一定要招呼的亲切,就像你好久没有看到妈妈,非常想念她的那种感觉,然后我扮演妈妈,让孩子用喜欢的语气来招呼我。如果我觉得孩子不爱我,我就不答应。孩子在愉悦和品味中逐步产生了一种感觉。再让孩子说说什么地方能看出我爱妈妈多一些,孩子自己在句子中寻找发现“多么爱”更能表达孩子的心情。我及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第一遍平淡而语速快,只是张开了嘴巴的朗诵。第二遍饱含深情语速缓慢,并且把语调拖高,孩子立刻被后一句吸引,进而模仿,细细咀嚼其中的味道。
  3. 结合生活中的感动画面体会语速的快慢和声调的高低。一首诗歌之所以能够打动观众,那是因为重点词语朗诵得恰到好处,使感情升华。如:我在教学诗歌《妈妈的爱》中一句“妈妈的爱,是一把遮雨的伞。”结合前面的语句,我问孩子“妈妈的爱是什么?”“那么哪个字要重读,并且用心去读?”让孩子感受“伞”仅仅一个字,是你最想感激妈妈的一个字眼,“一个伞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孩子纷纷举手发言,告诉我“妈妈浑身都湿透了。”“妈妈还不住的哆嗦”、“妈妈把眼睛盯在我身上,看我有没有被雨水打湿。”待时机成熟,告诉孩子,这个字是这一部分的关键,我们不但要用心朗诵,还要加以细微的点头和感激的眼神,眼睛不能飘忽不定,要看到一个点,来表达我们的真切和诚意。
  4. 句与句之间通过内容的描绘,用语气体会其中的心情。让幼儿认识标点符号,初步了解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的作用。知道句号的停顿时间需要两秒钟,但是心里感觉,而不是故意去数,这样下一句的朗诵会很生硬。知道语速的急剧加快和最后一句衔接的柔和,使朗诵铿锵有力,回归自然。如:在教学《龙的传人》中“听啊!东海的螺号在唱,南国的椰林在唱,戈壁的红柳在唱,草原的白云在唱。”这一组排比句让孩子感受到中国在腾飞,作为中国的子孙,一种骄傲、一种霸气在心中扬起。前三句要语速加快,并且声音呈阶梯式上升,最后一句要回归诚恳,去感受那份默默地祝福和欣慰。
  5. 注意段与段的衔接是情感的枢纽,推动情感的波澜起伏、变化莫测。在每一段都深刻领会后,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如同一条隐形的锁链,既要牢固又要松弛,既要舒缓又要急迫,既要高亢又要低沉。如同潮水般突然席卷而来,咆哮着,呐喊着,而后又潇洒地扬长而去,带给人们沉思与平静、回味与思考。孩子们掌握有一定难度,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时间上掌握好节奏。如:我在教学《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中,第一段描写的是作为中国人很骄傲,要用熟视无睹和藐视一切的眼神来传达诗意,第二段“黄土高原是我挺起的胸膛,黄河流水是我沸腾的血液,长城是我扬起的手臂,泰山是我站立的脚跟,我是中国人!”这几个句式把情感推向一个高潮,声音的高亢和眼神的坚定以及站立的姿态,让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在说话。第三部分描写的是我们中国的发展史。在开始朗诵第三部分时,立刻用舒缓和赞扬的语气,同时表情要像迎接春天一样美好、灿烂。所以段与段之间的串连要有点指挥家的感觉。
  六、学会欣赏,感受朗诵的独特魅力
  在学会一首诗歌时,我经常采用比赛的形式,让所有的孩子当评委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无形之中既锻炼了孩子的倾听习惯,又让孩子学会了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其次,我把孩子的朗诵都录了下来,让孩子在收获成功的喜悦中树立更大的自信。
  孩子是天真的,是可爱的,通过朗诵让孩子在天真与可爱之间蒙上了一层情感的面纱,孩子带着这层面纱将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