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移情【从语用移情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学翻译中读者的重要性】

  摘 要:由于跨国文化差异决定的在文化翻译中译者对读者的语用移情,语用移情在文化翻译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适度的语用移情才能造就出高质量的译文。本文则着重说明在文化翻译中使用语用移情的原因、表现等来进一步的论证文化翻译中译者对读者使用语用移情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翻译 译者对读者 语用移情
  
  我们思考“文化翻译中为什么需要译者对读者的语用移情?”总得来说这是文化差异形成的,不同文化有不同观念、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其语言也有不同的编码系统。如中国人喜欢用“月有阴晴圆缺”象征人的悲欢离台,“满月”常能勾起美好幸福的联想;而法国人却常用“满月”形容人“圆滚滚的大面孔”。美国人受到称赞会说“Thank you”,中国人却会自谦说“哪里,哪里”或“过奖,过奖”。因此,跨文化交际的认知内容应包括语言、语用及社会文化知识,基于此类因素的影响,在文化翻译中译者对读者则要做到充分的换位思考才能译成原汁原味的作品。
  跨文化交际的移情主要表现在语言语用移情和社会语用移情两个方面。跨文化交际首先接触的是语言,语言是移情体验的主要手段。语言语用移情的微妙之处是说话人或者听话人总是能从对方的角度进行语言的编码和解码。社会语用移情现象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也十分普遍。它涉及到交流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际关系,当然也涉及到语境,主要指交流双方都设身处地地尊重对方的思想感情和看法,从而在交流过程中相互默契,达到预期效果。
  一、语用移情与翻译的关系
  语用移情是指言语交际双方在情感沟通过程中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的用意,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编码或解码,通俗讲移情就是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的一种意识或行为。在翻译中,原作的语境消失了,只留下一些不确定和空白,等待译者阅读时驰骋想象,进行补充和创新,所以语用移情是翻译之必然。没有移情,原作的生命就难以延续般有移情,就不可能产生忠实可读、原汁原味的译文。依赖译者的移情努力才能在空间和时间上拓展作者的本意,只有译者根据原作品的结构和译者的人生阅历、阅读经验去想象、去共鸣、去移情,才能淋漓地再现原作的美。
  二、译者对读者语用移情的表现
  译文要吸引读者,译者就要关注和审视读者的具体反应。如果读者无法与译文进行交流,甚至产生误解,这种翻译就不算成功。翻译是将一种文化环境里产生的作品移植到另一种文化环境里的过程,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语用移情,度一定要掌握得恰如其分,适度地运用语用移情可以保证译文的真实性和艺术性。
  1.“巧媳难为无米之炊”的两种译文:
  (1)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2)Even the cleverest house 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从语用移情的角度考虑,1译文中,译者所考虑的对象是中国的读者。用大米做饭在中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2译文里,译者也注意用到了语用移情,只不过考虑的对象是讲英语的西方读者,从而灵活使用了。“bread”和“flour”这是针对两类读者进行语用移情产生的两篇译文。正说明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的时候恰当地移情于读者,以实现和读者交际的和谐与成功。
  2.“癞蛤蟆想天鹅吃”
  A toad hankering for a taste of swan.
  A case of“The toad on the ground wanting to eat the goose in the sky”这里,霍克斯用“鹅”(goose)的形象,替代了“天鹅”(swan)的形象,是为了适应英美读者的审美观。因为在英美文化中,“鹅”和“天鹅”是有完全不同的联想意义的。这从英语成语“a swan among geese”中足见差别。可见,译者的语用移情会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翻译的准确性。
  结语:移情要求交际双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建构和理解话语,这也体现着文化宽容的态度,“文化宽容”是缓解和避免因汉英民族思维习惯、文化模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不同而导致文化冲突有效的手段和措施。移情在语用学上体现为“交际对方着眼点”翻译不是简单的语际语码转换,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要使这种交际活动取得成功,译者应在正确理解原文的信息意图和作者的交际意图。在处理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问题时,译者作为汉语文本的读者,应乐于语用移情,尊重、适应汉语文化,并在准确判断英语语言文化规范和译文读者接受力的基础上尽量地采取异化策略,将汉语文本中的文化因素移植到译语中去。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靳梅琳.社会语言学与英语学习.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重庆南方翻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