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钝的采访】迟钝的反义词

  当我穿过沾满露水的草地时,才意识到这不是一件好差事。摁了摁门铃,屋子里没有一丝响动。不远处时不时有几辆汽车飞驰而过。昏黄的灯光在晨雾里营造出光怪陆离的景象。   约摸等了十来分钟,屋里才响起拖鞋“吧嗒”的声音。门开了,是一个健壮的男人,套着白背心,脸上的皱纹透着些沧桑感。
  说明来意后,他有些狐疑地把我领进屋。屋子很乱,烟味和汗臭充盈了整个屋子,地上一张大凉席几乎占满了整个地板。我递了张名片,他小心接过,仔细看罢才装进口袋。我心头一热,学着他的样子席地而坐,他反倒有些局促,也许是大师不常接受采访的缘故吧。
  “大师,您觉得美好生活是怎样的?”
  “在老家种点薄田,不担心生计,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
  “向往田园。”我刷刷地记下一笔又问道,“您又是如何看待挫折的?”
  “刚出来的时候没人要,我就什么都干,我只知道我得养家。挫折,反正……我觉得人只要愿意行动就没东西拦得住你进步。”
  我又问了几个问题,他都是仔细思索后才回答,语言很朴实,却有一种不流于一般的积极。采访准备了很长时间,过程却很顺利。我整理完采访稿,准备起身离去。由于心怀感激,便说道:“大师,这是我第一次采访,真是谢谢您了。”他却突然板起脸,认真地说:“我真不是大师,也别这么说。”气氛突然尴尬了起来。我把材料收好,却摸到了包里的书。我慢慢地把书拿出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这是一本新译的《钝感力》,希望您能写个书评。”他接过书,翻了一下说:“我不会写,但想和你说说话。”我也不好再强求,又坐下来聊开了。
  “这本书你看过吗?”他首先问道。
  “翻过,有点感触吧!我也是有点迟钝,傻里傻气的,感觉不那么被人需要。”
  他像是在回忆往事。望向窗外,一群黑色的飞鸟掠过。飞鸟喑哑的声音像是提醒了他些什么。他慢慢地说道:“小的时候,我上学要翻一座山,下山途中最陡的一段坡上有一株桃树,我就想看看它开花的样子。后来架了桥,我还是去那段坡上看。春天里,我看到了一树粉红的桃花,后来我就没读书了,算是最后的回忆。我觉得这也算迟钝的美好吧。”
  他说着,我又不由自主地拿笔记起来。他谈了很多,有儿时的记忆,也有对家庭的感受。他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都藏着一段回忆。告别的时候,他还神情恍惚,像是依旧沉浸在往事中。
  我回报社交了采访稿,不好意思地告诉主编没拿到书评。他像是早已猜到这结局,并不在意。
  当我开始慢慢熟悉工作后,突然听主编欣喜地告诉我那篇采访获了一个大奖。主编说大师很少接受采访,更不会提及自己的生活,这也算是独家报道了。听说大师现在已经归隐田园,不问世事了。“绝笔啊……”他不住地感慨。
  拿着获奖证书,我又踏上了去大师家的路途。在车上,我又想起当我说这是我第一次采访时,大师板起的脸,也许他感到有点不受尊重。
  我拿着DV,想去拍拍屋子里的状况。敲了下门,发现里面很吵。门开了,大师竟然站在我面前,一脸尴尬。不知是里面的谁发现了我手里的DV,有些埋怨地说:“这几天采访我们农民工的咋这么多啊?”我一愣,证书从手中滑落。落入地平线下的最后一缕阳光映在上面,闪出一片嘲讽的光来。
   (指导老师/张兴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