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小说的细节描写中原色与诗意之探微] 托尔斯泰的名言

  摘 要:要研究托尔斯泰,必须研究他的小说。托尔斯泰小说最大的特点在于细节描写的原色与诗意的有机结合。所以对托尔斯泰小说的细节描写的原色与诗意如何结合得完美无缺进行深入探究,是解读托尔斯泰本人及其作品的必经之途。
  关键词:托尔斯泰 小说细节描写 原色 诗意 体悟
  
  托尔斯泰小说的细节安排都很散漫,但他对这些散漫处理得“如此矫健有力,如此清新隽永,令人兴味盎然。”[1]钱谷融先生说:“托尔斯泰的东西像《红楼梦》,到处充满了精彩的具体性的描写。”[2]所以,要赏析托尔斯泰的作品,不对他的小说的具体的描写加以注意是难以解读小说实质的,更不能正确解读托尔斯泰本人。
  托尔斯泰不是为了“美”而进行客观细节描写的,也不仅仅是为了绝对死板的客观描写,他是要调动人的想象力去活现描写的对象,从而“理解美的理想”,他是在对人的想象力、理解力高度重视的情况下,进行客观描写的。他热爱本真,他把自己的激情与诗意在最本真的客观描写中体现出来。
  在《战争与和平》中,安德烈在进入娜塔莎家的庄园时,有一段非常著名的细节描写:
  “路边立着一棵橡树。它大约比林子里的桦树老十倍,粗十倍,比桦树高两倍。这是一棵有两抱粗的大橡树,有些枝杈显然早先折断过,树皮也有旧的伤痕。它那粗大笨拙、疙瘩流星的手臂和手指横七竖八地伸展着,像一个老态龙钟、满脸怒容、蔑视一切的怪物在微微含笑的桦树中间站着。只有它对春天的魅力不愿屈服。既不愿看见春天,也不愿看见太阳。
  ‘春天,还有什么爱情,幸福!’这棵橡树似乎在说。‘你们对这老一套毫无意义的愚蠢欺骗怎么不觉得厌倦呀!永远是这么一套,永远是欺骗!既没有春天,也没有太阳,也没有幸福。你们看那些被压死的枞树永远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再看看我,我伸出我的伤了皮肤、断了骨头的手指,不管手指从哪儿长出来――从背脊或者从肋部,不管从哪儿长出来,我仍然是老样子,我不相信你们那些希望和欺骗。’
  在经过这片树林时,安德烈公爵好几次回头看这棵橡树,好像从它身上希望得到点什么似的。橡树下有花有草,但它在这些花草丛中愁眉苦脸,相貌丑怪,性子执拗,站着一动不动。‘是啊,它是对的,这棵老橡树一千倍地正确,’安德烈公爵想道,‘就让别的年轻人再去上当吧,可是我们是知道人生的,――我们的一生已经完了!’这棵老橡树在安德烈公爵心中引起了一连串绝望的、然而令人愉快的淡淡的愁思。在这次旅途中,他仿佛重新把自己的一生思考了一遍,又得出从前那个心安理得的绝望的结论:他已经无所求,既不做什么坏事,也不惊扰自己,不抱任何希望,度过自己的后半生。”
  这段描写把安德烈当时死了妻子,绝望的心境表现得很真实。在纯客观的“原色”描写中,我们感到作者的心情沮丧,毫无希望。这里出现了“春天”“幸福”“爱情”的字眼,还有大橡树那富有诗意的身姿形态,无不展现着作者此时的心态。大自然以其原生态的表现预示着我们的主人公的心态――荒凉、老迈。
  但是,安德烈公爵在此遭遇了爱情。他发现这棵几近于枯干的老橡树发出新芽,他遇见同样青春、活泼、可爱,无比热爱生活与生命的娜塔莎时,他的生活被唤醒了。
  接下来的细节描写,最值得我们去鉴赏:
  “安德烈公爵站起来,走过去想打开窗户。他刚一打开护窗板,月光仿佛久已警惕地守候在窗外,立刻闯了进来。他打开窗户。夜很凉爽,沉寂,明亮。窗前有一排修剪过的树,它的一个侧面暗黑,另一个侧面发银灰色。树下生长着多汁的、潮湿的、曲卷的、有的叶茎呈现银灰色的植物。离黑色的树木更远的地方,有一个露水闪亮的屋顶,右首有一棵枝条曲卷的、干和枝又白又亮的树,树的上面,在几乎没有星星的明朗的春天的天空中,悬挂一轮快要浑圆的满月,他臂肘倚着窗台,眼睛注视着天空。
  ‘安德烈公爵的房间是中层;在他上面楼房里也有人,也没有睡。’他听见上面有少女的声音。‘只要再来一次’,上面一个少女的声音说,安德烈公爵立刻听出了这个声音。‘你倒是什么时候才睡啊?’另一个声音回答。‘我不睡,我睡不着,叫我怎么办!喂,最后一次? ’ 两个少女的声音唱了一个乐句――一支歌结尾的一句。‘啊,多么美呀!好了,现在睡吧,结束了。’‘你睡吧,我不睡,’那个靠近窗口的第一个声音回答说。显然她整个人都探出窗外,因为可以听见她的衣裳的沙沙声,甚至听见她呼吸的声音。周围一切,就像月亮和它的光和影,寂静无声,凝然不动。安德烈也不敢动弹,怕暴露他并非有意在旁听。‘索尼娅!索尼娅!’又传来第一个声音。‘咳,怎么能睡呢!你来瞧瞧,多么美呀!真的美极了!索尼娅,你醒醒吧,’她说话的声音几乎是含着泪的。‘这么美的夜,从来没有过,从来没有过。’
  索尼娅不乐意地回答了一声。‘不,你瞧瞧月亮!咳,真美呀!你到这儿来。亲爱的,我的好姐姐,到这儿来吧。你可知道?就这么蹲着,就这么蹲着,把膝盖抱得紧紧的,尽可能地抱紧,整个人都缩得紧紧的,――这样就会飞起来了。你瞧!’
  ‘算了,别跌下去。’他听见挣脱的声音和索尼娅不满意的声音:‘已经一点多了。’‘咳,你这个人只会把什么都给破坏了。好了,你走吧,你走吧。’一切又寂静了,可是安德烈公爵知道她仍然坐在那儿,他时而听见轻轻的移动声,时而听见叹息声。‘咳,我的上帝!我的上帝!这是怎么回事呀!’她突然喊起来。‘睡就睡吧!’砰地一声关上了窗户。‘没有人关心有没有我这个人!’安德烈公爵在听她说话时想道,不知为什么他在盼着她提起他,但是又害怕她提起他。‘又是她!好像故意似的!’他想。他心中突然引起一阵意想不到的年轻人的混乱思想和希望,这与他的全部人生观是大相径庭的,他感到无法说清自己这种精神状态,于是立刻睡着了。”[3]
  这个月夜的所有元素都出现在这一段,光、影、色、味、温度、形状、远近、声音,各个细节的描写都是抒情的、诗意的,又都是原色的、本真的。娜塔莎这个纯真的原生态的少女的情怀,感染了安德烈,这是安德烈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么一大段细节的描写呢?
  这是托尔斯泰的体悟。托尔斯泰以他本真的体悟还原了景物原处的清新。安德烈的心态在托尔斯泰笔下自然地、充分地流露出来。这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没有任何人为捏造的痕迹,体现着托尔斯泰的个性体悟。在托尔斯泰笔下,安德烈的人性复苏,爱情萌发。
  所以在下面的细节描写中,有着很严密的照应。
  “第二天,安德烈公爵不等女主人出来、只向伯爵告辞,就动身回家了。 安德烈公爵回去时,已经是六月初了。他又驱车进入那片桦树林,那棵疙瘩流星的老橡树曾给他以古怪的深刻的印象。比一个半月以前,在森林中铃铛响得更深沉了;到处都很丰满、浓密,到处都是绿荫;散布在桦树林中的小枞树,并不破坏整体的美,而且配合整个气氛,在毛茸茸的幼枝上长出了嫩绿的针叶。 整天都很热,不知哪儿在酝酿雷雨,可是只有不大一块乌云往道路的尘埃上和绿油油的树叶上洒了几滴雨点。左边的树林在荫影中发暗;右边湿润,光亮,在太阳下闪光,被风吹得微微摇动。正是野花盛开的季节;夜莺在歌唱,歌声此起彼伏,时远时近。‘对了,就在这儿,在这座树林里,有一棵和我意气相投的老橡树,’安德烈公爵想道。‘它在哪儿?’安德烈公爵一面想,一面向道路左边看,他不自觉地欣赏起那棵他所寻找的橡树,它已经变得认不出来了。那棵老橡树完全变了样,它伸展着枝叶苍翠茂盛的华盖,呆呆地屹立着,在夕阳的光照下微微摇曳。不论是疙瘩流星的手指,不论是伤疤,不论是旧时的怀疑和悲伤的表情,都一扫而光了。透过坚硬的百年老树皮,在没有枝杈的地方,钻出鲜亮嫩绿的叶子,简直令人不敢相信,这么一颗老树竟然生出嫩绿的叶子。‘这就是那棵老橡树,’安德烈公爵想道,他心里忽然有一种春天万物复苏的喜悦感觉。他一生中那些美好的时光,一下子涌上心头。”
  老橡树是不是有了象征意义?在原色的描写中,老橡树完全变了样,因为安德烈在娜塔莎家的庄园里已经待了一个月之久,他全身心都沉浸到爱情的喜悦与体悟中。这时候离开,心情与初来乍到时完全不同。景物的描写也是在一个月后,春天来了,爱情来了。既是本真的原色描写,又具有浓郁的诗意。这时候景物已经“着我之色,物我相融”了。
  托尔斯泰的细节描写既“原色”又充满诗意,这种魅力从何而来?就是从他对大自然时时刻刻存有的热爱敬畏中体悟出来的。
  请看下面的一段景物描写,这是安德烈在奥斯特里茨战场上的体悟。
  “他什么也没有看见。在他的上面除了天空什么也没有――高高的天空,虽然不明朗,却仍然是无限高远,天空中静静地漂浮着灰色的云。‘多么安静、肃穆,多么庄严,完全不像我那样奔跑。’安德烈公爵想,不像我们那样奔跑、呐喊、搏斗。完全不像法国兵和炮兵那样满脸带着愤怒和恐惧,互相争夺探帚,也完全不像那朵云彩在无限的高空中那样漂浮。为什么我以前没有见过这么高远的天空?我终于看见它了,我是多么幸福。是啊!除了这无限的天空,一切都是空虚,一切都是欺骗。除了它之外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甚至连天空也没有,除了安静、肃穆,什么也没有。我的上帝!……”
  当然,安德烈没有死,他倒在战场上,最后被拿破仑当作一个光荣的战死者而俘获了。他见到他所崇拜的英雄拿破仑与他的心灵和那个高高的、无边无际的天空和浮云之间所发生的一切对比,他觉得拿破仑是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拿破仑说话的声音竟然跟蚊子似的。
  奥斯特里茨的天空,是一个纯自然的天空,原色的天空,它无限高远,它的色调、它的浮云、它的静、它的动,无一不是天空的本真的因素。安德烈看到了天空的本真的颜色,即原色,在受伤后的安德烈的仰视中,充满了诗意。安德烈居然感到万分惊奇,他奇怪自己以前怎么“没看见过这个天空”。在作者的体悟中,空阔的天空含有和谐、崇高、神秘、永恒。而人类所进行着的却是一场毫无意义的争战,战争是无意义的可笑的“争夺探帚”。自然的原色与诗意,使得安德烈感到幸福,自然给了他体悟世界和人生的机会,他终于意识到战争的虚伪,“一切都是空虚,一切都是欺骗”,只有本真世界的原色才是最富有诗意的,所以,他高声喊道:“谢谢,上帝!”
  从此,这场战役改变了安德烈的一切。他不再崇拜拿破仑,不再为毫无意义的战争献身。他回家了,安德烈开始思考生命――这个最宝贵而又最神秘的东西。他开始远离战争,热衷家庭生活,他的精神也逐渐安定下来了。
  托尔斯泰小说中细节描写的原色与诗意,是作者的体悟的初衷,也是体悟的结果。这些细节描写有力地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再比如《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段细节描写也是关于天空的:
  “列文依旧躲在草堆上,还是在凝望,静听和沉思。……‘多么美丽呀!’他仰望着还正在他头上天空中央的那片洁白的羊毛般的云朵所变幻出来的奇异的珍珠母贝壳的形状的时候这样想。在这美妙的夜里,一切都多么美妙啊!那贝壳一下子怎样形成的呢?刚才我还望着天空,什么都没有,只有白白的两条。是的,我对于人生的见解也是这样不知不觉地变了……”[4]
  天空是一个开阔的所在,作者在不同的小说里一再对天空进行开放式地、丰富地、细腻地描写,对灰色的云朵、洁白的云朵进行的想象,都可以看成是对天空最本真最原色的描写;天空的魅力,云朵的变幻,充满着诗意,这种想象,只有心怀纯真的人才可以作如此纯净的境界的创造。托尔斯泰在对天空的描写中,“始终保持了他第一次看、第一次听、第一次触摸、第一次嗅闻、第一次尝试、第一次思索的感觉体验能力。”[5]
  托尔斯泰小说的细节描写之所以既原色又充满诗意,就是因为他极大地发展了他的体悟能力。“只写其所见,洞察秋毫,于写作中从不改变什么的”,“不用事物的名称来指称事物,而是像描述第一次看到的事物那样去加以描述,就像是初次发生的事情”。[6]
  海德格尔在《诗・语言・思》中,把这种初次描述称作“诗的纯粹言说”,认为日常语言是一种被遗忘的因此而耗尽的诗。托尔斯泰的小说最多使用的正是这种以日常语言来描写的原色的本真的细节,因此我们说他的小说细节描写是既原色又诗意的。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托尔斯泰小说细节描写完全是一种原色的真实的生活状态,具有朴真的纯粹的美感,具有诗意的美感;而托尔斯泰之所以能将原色与诗意结合得如此完美,源于他对一切事物的体悟。
  
  注释:
  [1]陈�主编:《欧美作家论列夫・托尔斯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85页。
  [2]钱谷融:《托尔斯泰研究论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258页。
  [3]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4]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5]李正荣:《托尔斯泰的体悟和托尔斯泰的小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3页。
  [6]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张玉冰 甘肃省兰州市外国语学校 7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