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被放逐的大学学术权威】学术权威

  [摘要]当前行政刚性约束下的制度生态环境和市场经济下的庸俗功利主义倾向不利于大学学术权威的正常运行,频发的学术霸权和学术不端事件导致学术权威的公信力一落千丈,直接威胁到学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应从制度生态环境、学术综合素质、学术不良风气等方面的治理着手,强化学术权威的感召力,增强学术人员的贡献力,加大学术道德的约束力,以树立真正的大学学术权威。
  [关键词]学术权威 大学 学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13-03
  在以自由与秩序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主线的改革进程中,单靠学术民主似乎并不能维护学术自由生态系统的平衡。事实上,我国高校的许多民主举措,包括学术委员会的选举和投票表决仍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甚至达不到制约学术权威专断的平衡作用,反而沦为没有实际内容的口号。所以,试图以民主为口实而彻底将权威逐出学术系统的做法是不可行的。换言之,民主的实现也只是通过权力的逐步限制与合理使用而渐次达到的。因此,在学术民主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学术权威的生成逻辑、性质及运行方式等进行审慎分析与合理评价,以找回真正的学术权威,维持学术生态的平衡发展。
  一、学术权威的辩护
  “权威”一词在《辞海》中被界定为:“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威望和支配作用的力量。”具体来说,“权威”有四层含义:一是权力,威势;二是威望,使人信从的力量;三是威慑,控制;四是某范围内最有地位的人、事物。一般而言,权威是指“在一个社会控制系统之中的某个特定规则的来源、解释者或执行者,诸如立法者、法官、裁判、警察、牧师等等,他们被一个社会系统赋予了制定、执行规则的权力,并使其他人处于服从状态”。显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社会被分裂成诸多各不相干的领域,人们需要在某一领域中接受权威的指导而得以行动,这是符合逻辑的事实。但是,“权威”的控制色彩必然会引起民主人士的厌恶,他们认为民主就是取消权威,获得自由。面对这种“进步”要求的压力,学术权威也成了压抑学术自由的根本因素,也不得不三缄其口。
  鉴于学术权威失落的现实,我们有必要用理智和道德来重新审视权威,再次强调权威与权力主义的区别。权威是拥有权力的,但通过权威而行使的权力是使用一系列合乎规范的制度和价值体系来规范行为。超过这个范围的权力使用,便是权力主义。虽然,根据马克斯・韦伯的权威类型说,权威与权力都有来自于制度的解释,两者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但权威还来自于知识领域,尤其是学术权威。由于人们信仰、崇尚真理,当一个人经常以他的言论(包括他的演讲和论著)显示真理的力量并因此而站在真理高峰的时候,人们就视他如高山仰止,就叹服之、钦佩之。此时,高深知识水平不仅赋予其权威的地位,而且也给予他在学术系统中的权力,让他能够在知识领域中享有权力,引领他人。当然,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权威者随时面临着新知识的挑战。如果他们能实实在在地为真理而真理、为学术而学术,不受功利的诱惑,自然会得到荣誉和权威的青睐;一旦失去了这种进步的意义而超越规则滥施权力,他们便成了认识领域中的专断者、独裁者。显然,在自由与民主的语境下,我们所批判的只是这种滥施权威和权力的现象。但在对权力主义或权威主义批判的同时,我们需要保护正当的学术权威,为实质性的权威作合理辩护。
  二、大学学术权威的生成逻辑
  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要求理顺高校与政府、高校与社会、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有益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制度生态环境。与之对应的是,高校还需进一步落实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建立以学术为中心的高校内部组织生态结构,即“以学术为中心,对学术的产生、发展和创新起着调控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系统”,让学术成为大学的根本特征。这意味着,高等学校管理是以学术系统为核心的,并在这个系统内处理好各种关系,尤其是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威的妥善运行,才能保证大学学术力量的经久不衰。当下,大学呼吁去行政化,召唤学术力量在高校管理中居于支配地位理念的回归,这就为学术权威的合理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
  权威就像一个乐队的指挥一样,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不可缺少的要件,大学作为学术组织同样需要学术权威的“指挥”。当学术人凭借其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学术道德在大学学术系统内部获得学术共同体的认可时便得以形成学术权威。学术权威是以学术人的学术资格和学术道德为基石,以学术能力为内核,以学术声望为载体。它是直接源于真理的力量、理论的力量,或学术力量,属于专业权威。当然,学术共同体首先要具有对高深知识虔诚的价值基础,拥有自己的学术规范,进而转化为对高深知识的控制以及知识渊博者的自愿服从。这种自愿服从体现了人们在学术权威的感召下对高深知识的敬仰与信赖。正如斯梅尔认为,学术职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着“感召”的基本性质,这种感召依靠一种价值――义务信念,人们的动力和精力都是围绕它组织起来的。因此,知识渊博者不仅得到学术共同体的敬仰,同时也拥有了学术共同体所赋予的学术权力。这便是学术权威的自然生成逻辑。
  学术权威是高深学问在学术人身上的价值体现,彰显了知识赋予特定人群的特殊权力。但同时,学术权威源自真理、学术,伴随着信仰、认同和理想的产生而发生,因此,它所产生的力量则是一种非权力性影响力,并在大学高深知识的肥沃土壤中生存、发展。所以,我们说学术权威蕴含着高深知识的感召力量,是一种自愿的服从。大学所拥有的真正的学术权威既不是功利的产物,也不是形式符号,而是一种非权力性影响力,召唤学者向往理想,成为大学特有的力量源泉。
  事实表明,学术权威对大学的形成与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12世纪中期,被意大利称为“法律之光”的欧内乌斯凭借其在法学领域的声誉,吸引了大批教师和学生,促使博洛尼亚成为著名的具有革新精神的罗马法教学中心,他所创办的学校就是后世公认的“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欧洲中世纪著名的神学学者阿贝拉尔凭借他在高深知识领域的巨大权威,吸引大批学生从事学术活动,推动了巴黎大学的兴起。另外,就当前的高校评估而言,无论是专家评审还是民众评价,知名教授或权威教授的拥有情况一直是衡量高校学术实力的重要指标,用张楚廷教授的话来说就是:“他们与其说是一种指标,还不如说是一种召唤。这不仅是年轻人的一种向往,一些杰出的学者也会向往这样的地方。”
  三、当下大学学术权威的生态危机
  学术权威作为学术系统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对知识分子创新学术、探究学问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由于学术系统难免要受到物质、精神、文化、制度等生态环境的制约,因此学术权威也必然与其生态环境存在着相互促进与制约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有利于学术事业的良性发展,有益 于学术权威的正常运行。然而,近年来由于学术环境内各种矛盾的层叠出现,造成了学术权威的失落与困境,威胁着学术权威的合理存在。实际上,对学术权威的存在构成生态危机的主要是大学学术的行政化管理与权威主义的滥施。为此,有必要对威胁学术权威存在的生态危机进行合理分析。
  1 行政权力泛化导致大学学术权威走向边缘化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运行在一种以强调政府约束力为基础的制度生态环境中。在这种制度环境下,政府是高等教育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和控制者,对高等教育的运作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出一系列正式的决策,并通过等级结构和行政强制手段实行上级对下级的控制和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甚至在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上也是按照行政化规则来操作,致使我国大学制度出现极具中国特色的“领导――管理”体制。
  然而,作为学术组织的大学中,高校和教师才是发挥作用的主体,他们正常所发挥的力量可以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但在高度集中控制的高等教育系统中,高等教育主体的行政权威化,约束着整个高校,甚至越过应有的权力界限,把普通教职员工的生活行为秩序化,从而导致学术权威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在这种情况下,学术权威与行政权威及其运行规则相冲突,有时会偏离行政规则的运行轨道,通常这会被视为反叛行为。因此,在以行政约束为主的制度生态环境中,学术权威的作用被边缘化,高校管理者和学术共同体也只能最大限度地依照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行事,从而阻碍了学术自由发展,抑制了学术创新的动力。
  2 功利主义蔓延导致大学学术道德走向低谷
  张应强教授认为,当前中国大学所面临的问题除了如何处理与政府的关系以外,就是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这两个关系时刻都在煎熬、考验、影响着大学。虽然市场竞争机制有利于激发大学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为学术组织的发展增添活力,然而市场经济社会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氛围已经蔓延到学术系统中,出现了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和功利化倾向,无论是名牌高校的教授还是普通高校的研究生,急于出成果,不顾学术规律,甚至剽窃他人著作、伪造数据,使得学术人的声誉受到沉重打击,学术权威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学术道德是学术权威合理运行的价值基石,当学术权威拥有道德的力量时,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才会赢得民众的敬仰和自愿服从。否则,他的影响力不仅会锐减,而且可能遭到学术共同体的攻讦,甚至会产生“泡菜”效应,导致整个学术生态腐败变质。
  3 权威主义滥施导致大学学术权威走向“学术霸权”
  承认权威的合理性并不等于承认权威主义的合理性。从学术过程来看,权威的正常运行应根据学术过程中的一系列规则来展开,而且这些规则应当是合理的。如果学术人员超越了这些规则滥施权威,则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说,权威本身是一把双刃剑,教授权威有可能加大学术职业的层次差距,可能压抑学术创造和学术民主,也可能产生盲从和思想的僵化等等。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此时学术权威已经脱离了正常运行的规则,转化为一种带有强制性的个人权力,干涉了其他教师参与学术研究和管理的权利,甚至控制其他学术同行的话语权。这是一种滥施权威的行为方式,是典型的“学术霸权”现象,属于权威主义的范畴。权威主义所导致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最严重的后果莫过于阻碍学术自由的发展,压抑学术事业的创新。所以,学术界同样要警惕权威的滥用
  四、大学学术权威的真正确立
  大学致力于创造自由和民主的学术环境,就是反对权力主义,确立学术人员的真正权威。然而,学术生态系统内外环境的不利因素阻碍着学术权威的正常运行,使学术权威的价值与作用大打折扣。此时,不乏一些激进主义者为了实现理想的学术民主而趁势极力反对权威的存在,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也不现实。所以,当下我国高等教育系统需要从学术的制度环境、学者的综合素质以及学术道德三个层面加强建设。
  1 优化制度生态环境,强化学术权威感召力
  行政权力是高校秩序化运行的必要因素,但是没有学术权威的高校就不能称之为高等学府。从制度上保证学术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合理调整学术权威与行政权力的关系是当前最紧要的任务。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为核心内涵和要件的现代大学制度是作为学术组织的大学的共同追求,其典型特征就是以学术权力为中心,突出大学的学术特性。因此,制度生态建设的关键就是建立以学术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并赋予学术权威应有的尊重和信赖,充分发挥学术权威在学术生产中的引导作用,强化其号召力。此外,还要妥善调整学术权威与行政权威的关系,只有使两者相互支持、协调、合作、补充,才能保证高校管理的高效、科学、民主,才能共同促进高校健康有序地运行和整体目标的实现。
  2 提升学术综合素质,增强学术人员贡献力
  学术人是学术权威的承载者,在学术主体中起主导作用。学者的学术观念、素养状况直接影响到学术权威的真正形成。如果学术权威所承担的真理和精神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则不可能令人信从,更不会产生具有积极作用的影响力。也就是说,学术权威的影响力源于真理的力量、理论的力量或学术力量,只有当学术人具备一定水准和高度的知识时才会得到学术共同体的认可与自愿服从。正如莫迪所说:“在任何领域决定权应该为有知识的人所共享,知识最多的人有最大的发言权,没有知识的没有发言权。”所以,学术人需要不断提高学术素养,提高学术贡献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够充分展示出学术权威的价值和作用。
  3 肃清学术不良风气,加大学术道德约束力
  学术文化是整个文化的精髓,为其他文化发展提供了一种理性的依据。它本身就富有学术道德与良知的底蕴,是可以抵御金钱与权力的防线,如果这道防线也被击溃,那么学术领域中所谓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和精神价值也将荡然无存。当一些著名学者或学科领军人物的研究成果涉嫌抄袭的时候,社会在为大学精神失落和学术道德沦丧而悲叹,那些所谓的“权威”将消失殆尽,大学学术的含金量遭受众人质疑将不可避免。根治学术不端行为,肃清不良风气,应在整个学术界倡导求真务实的精神,加强学风和道德建设,抵制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在大学这个学术组织中,做学问、育人才不仅要依靠学术的力量,还有赖于道德的力量,只有习得真理又有道德的人才能称得上为人才。如果权威学者能够始终将学术活动置入道德约束中展开,学术的意义就会增加,学术权威的影响力就会扩大。
  (责任编辑:刘新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