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走向科研这条幸福道路] 科研道路

  一、让教师在教学中科研,感到有氛围   教与研是一对孪生姐妹,实实在在把科研之根扎在教学中,才能走出科研的怪圈,教师才觉得有米下锅、有问题可分析、有内容可研究。为此,我们倡导的教育科研始终要坚持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的原则,体现在要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为出发点,以师生课堂思维碰撞为生成点,以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对教育目标的期待为对照点,以学生的发展规律为研究点,以教师的生活需要为研究辅助点,抓住这些点,才是最好的、最实在的、最有价值的教育科研。忽视教研的教学,教学行为会变得恣意妄为,急功近利;重视教学的研究,才有丰厚的沃土,能汲取营养。根扎在教学之中,教师就能感到处处是教研的氛围,处处是研究的环境,时时有研究的对象,每每有思维的火花,教师才不至于四处乱抓,到处乱找资源素材,空想苦想,闭门造车。
  二、让教师能够达到科研高度,容易做到
  学校要引导教师细心观察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从本校、本人的教学和本校学生的实际研究起,写一些听课心得、点评、感想、教育叙事、散文、小说等;从这些可感、可想的小事写起,求真、求实,切忌假、大、空,让教师先“动”起笔来,把兴趣培养起来,然后根据努力的程度,去申请一些可以研究的课题,再深入进行研究。最忌学校脱离学校和教师的实际申报课题,以任务的形式硬性分配给教师一系列的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教师触不到、想不到、没精力、没时间,自然就会要么被科研吓倒而失去信心,要么在任务的驱使下左抄右摘,东拼西凑,突击检查时甚至搞假课题、假论文、假成果。
  三、让教师能用到自己的科研成果,感到甜
  前一段时间去某市级校本培训示范校,仅校本教材就编了八大本,笔者喜形于色,当问到这些教材平时如何使用时,那位老师也不无惭愧地说:“谁还用那教材。”真是墙外花灿烂,墙内不闻香。不少学校对本校的教育科研成果极力向外介绍,希望他人学习运用,但自己学校的教师却大都不认同,有些教师参与,突击一阵子,也只是为了职称、考核加分、评先评优。我们知道,实践是检验成果的必由之路,如果不用,教师也就觉得研究没什么意思,没有了实践,也就发现不了存在的问题,要再深入研究,恐怕很难有大的收获。为此,作为出自教师之手的研究成果,一定要去运用,这样,教师心里才会得到一丝辛苦后的“安慰”,尝到努力之后的甜蜜,感到研究出成果的快乐。
  四、让教师组成科研群体,有人帮
  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工作量大,精力和条件都有限,教师个人要进行一项专题研究,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作为一线教师,研究中,不仅需要个人的观察、学习和反思,而且还需要同事之间的切磋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扶持,共同分享经验,共同研究问题,让搞科研的教师感到不孤单,有依靠,有人帮。在学校,教学研究,需要一个提出观点、资料收集、论证写作、审查检查等积极向上的研究团队,不能成为学校个别人的专利,学校要指导并要求科研成为每个人的行为,让行动早、已有研究成果的教师先走一步,帮带“弱势群体”,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让起步晚,存在畏难情绪者,克服自鄙情绪,激发热情,形成科研的群体,走共同研究的道路。
  五、让教师科研有支持,感到温暖
  由于教学任务和质量的压力,科研在大部分学校里只是个“时髦”的口号。领导口号喊得响,教师研究做得少。“科研兴校”在不少学校只是当作装潢门面的彩旗,停留在方案的层面。学初有计划、期末有总结,常常是检查时热热闹闹,检查过后就冷冷清清,实际研究工作落实很少,教研活动、专题研讨等常受到成绩、名次、升学等冲击,领导参与少,教师努力了,忙活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和重视,教师科研没有主心骨。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教研考评机制,注重过程评估和绩效考评,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让研究者受到支持,让有成果者得到奖励,在评职、评先等各方面均要予以倾斜;把教师的研究当成“正事”,在工作量上予以考虑,不使这些研究者经常挑灯夜战,忙得团团转、碰得焦头烂额。还要重视科研队伍的学习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层次、研究视野、研究范围等,让研究者感到科研有支持,有激励,有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