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知识点_浅谈多媒体课件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契合问题

  在语文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如春风拂面,激活了师生的思维。它超强的音效、鲜活的图像、精美的文本是其他任何一种电教手段所无法匹敌的。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多媒体课件绝不是点缀课堂的饰物,更不能让其演变成一种时髦的风潮。下面我就观摩过的优质课和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多媒体课件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契合问题。
  一、从整合要求来看,认识契合原则
  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出现,是近年来的新生事物。可我们的社会似乎有个怪毛病,那就是新生事物一出现,人们常常会趋之若骛,这样往往使新生事物产生的意义变了味道。就拿多媒课件来说,现在大有泛滥成灾之势。在各类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上教师们言必课件,把课件当成了锦上添花的饰品。为了让这个美好的新生事物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杜绝“为课件而课件”的形式主义,我们应该把握好课件与课堂结合的“度”,即结合的原则与分寸。
  1.服务教学的原则
  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应用重考虑这些新技术如何服务于教学,如何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而不宜过多过细。否则会喧宾夺主,使学生产生惰性,产生厌烦。一旦学生对多媒体技术产生了厌倦情绪,那么它的功效必然大打折扣,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在我观摩过的一节优质课中,有位老师为了营造感伤的情调,整堂都让师生伴着《二泉映月》的乐曲展开教学活动。结果学生正常的思维被搅乱,根本无法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台下的观众也不忍卒听,甚至有人掩耳闭目,作垂头丧气状。因此,多媒体课件能增强教学效果时就大胆使用,否则宁可弃之不用,也不能让它产生负面效应。
  2.系统协调的原则
  按照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教学是一个系统,从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之中去考察教学,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过程诸多因素中的一个,它不应是零散的、杂乱无章的,或特立独行的;不能让人看了摸不着头绪,或者看着它不知从何下手。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虽然丰富多彩,但它的操作方法应该越简明越好,而且它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结合应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契合,这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境界。比如有些课件设置了学生参与的交互区,操作提示简单明了,人机交往界面友好协调,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从需要层次入手,寻找契合点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需要层次里有理解和认知的渴望。学生当然也不例外。尖子生如此,那些学习困难生同样也有这方面的潜在需求。作为语文老师应该面向所有学生,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激发并满足每个学生的理解和认知层面的各种需求。多媒体课件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它独特的优势,使语文课变得更有魅力。
  1.以课件激趣,强化学生感悟课文的愿望
  语文课堂的首要一步就是要催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愿望。现代心理学如是说,“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下面是我教学《沁园春・雪》一词的实录片断。
  师:这堂课我们首先认识一位伟人。(课件显示毛泽东登高远眺北国风光的图片,配以毛泽东的手稿文字。)
  师:这位伟人是谁?
  生:毛泽东!
  师:请大家再认认上面的字。
  生:是毛泽东写的《沁园春・雪》。
  师:(课件展示该词的写作背景及该词发表后的影响并配音)
  这样课堂伊始,我通过课件设置与课文相关的图文,引领学生进入比教材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使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也跃跃欲试了。
  2.以课件设境,营造适应课文内容的氛围
  情境教学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谓情境,就是“情”与“境”的交融。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编选了许多催情动人的好文章,这些文章里无不于字里行间,闪动着真挚美丽的人性光辉。但是文字给人的感染力毕竟有限,多媒体课件在这时就表现出了它的优势。如果我们老师能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设置课文需要的境界,让学生在或激昂慷慨、或壮美热烈、或幽默讽刺、或宁静雅致、或凄婉哀怨的氛围中多渲染、多涵咏,那必定会使我们的学生更好地领悟真、善、美的内涵。比如《乡愁》一诗对故国家园、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学生怎么朗读都只能停留在文字构筑的意象里。此时若借助多媒体技术,用低回婉转的曲子配上如泣如诉的朗诵,更衬以夕照中的大海背景,相信学生一定会不自禁地融在《乡愁》的愁韵里,对课文的领悟也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3.以课件解难,疏通学生理解课文的障碍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心欲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极需要教师及时有效地启发、点拨。而有些难点问题,即使教师费尽唇舌,学生也往往如坠入云雾之中,不能理解和认可。这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有效地突破课文的难点。比如,《斑羚飞渡》一文,学生对斑羚种群面临绝境时牺牲一半保全另一半的“飞渡”过程始终不甚了解。如果我们用多媒体手段制成动画,形象地展示斑羚如何飞渡自救,我相信学生对这个悲壮场面一定会终生难忘。这样,也就打通了学生解读文本的重要关节。
  三、从能力目标着眼,打造契合点
  语文教学,归根结底,要落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学生的语文能力可分为三个层级:感知事物能力,推演想象能力,再造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最佳阵地无疑是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再怎么革新,再怎么变化,都万变不离其宗,我们一刻也不能忘记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下面就从三个能力层级谈谈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巧借课件,提高学生感知事物的能力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初中阶段的学生感知渐趋完善,但仍需直观形象支持。我们不能坐观学生的感知能力自然成熟,以免贻误学生能力形成的最佳时机。我们应以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尽快地、更好地形成感知事物的能力。比如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学生往往对千篇一律的铅字感到厌烦,我们就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将字体美化,配上和谐的乐曲和相应的画面,让学生的身心俱乐于其中,这样学生感知课文的效果肯定比阅读单调的铅字要好;有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演播学生要观察的对象,使学生想怎么看就怎么看,从而顺利提取自己需要的素材并养成精细观察事物的习惯。
  2.巧借课件,提高学生推演想象能力
  要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推演想象能力是关键。初中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我们初中的各门学科都应该努力促成这种转变,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凭借。作为基础的语文学科应该比其他学科做得更好,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思维的课堂,教学环节的每一步都应该围绕学生的思维来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创意,理所当然也应该有训练学生思维的设计,尤其是在学生的推演想象能力方面更应如此。比如教学《死海不死》一文,我们可以把死海的成因、形成过程、形成的特征制成一个推演过程,并设置交互区,让学生在愉快的操作中体验到思维的乐趣。
  3.巧借课件,提高学生再造表达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这是教育的重大时代主题,创造性才能不同于形式逻辑思维能力,它具有非逻辑性,直觉思维、灵感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侧面思维是其重点,敏捷性、变通性、流畅性是其特征。语文学科的表达能力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其思维过程无不充满了创造的激情。但现实是,学生们在进行表达训练时,常常词不达意,甚至闹笑话。如果我们借助多媒体课件,就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比如《转败为胜》(即龟兔第二次赛跑)的口头作文训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电脑控制的灵活性,让画面慢放或定格,演示龟兔不同的外貌神态或不同的观察角度,并调用电脑里的词库,让学生说话的积极性会马上被调动起来,其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也会被点燃起来。
  总之,多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我们本着教学为本,学生为本的思想把它用好用巧,它就会引领我们去欣赏无限的风光与魅力;如果我们是为了追赶时髦,把它当作点缀与装饰,那它就可能伤得我们体无完肤。相信我们的语文老师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践,一定会找到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契合点。
  作者单位:定西市安定区凤翔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