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探索与思考】农村撤点并校

  近年来,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的原则实施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把解决好山区路远、交通不便的农村中小学生上学问题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证。作为区教育局局长,2011年秋季开学后,我对全区三年多来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总结成绩、分析问题与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思考及建议。
  一、苏仙区中小学校基本情况
  苏仙区现管辖8镇9乡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36.42万人,总面积1342平方公里,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0所,其中高中(含完全中学)3所、职业中专l所、初中6所、九年制学校11所、小学89所,在职教师3271人、在校学生39572人,其中普高生6501人、初中生9875人、小学生23196人。
  2008年以来,我们按照“城办高中,片办初中,乡镇办寄宿制小学”的原则,加大城乡学校布局调整力度,撤并高中l所、初中5所、小学27所,有效整合了教育资源。大力弘扬“再穷不穷教育,再苦不苦孩子”的郴县办学传统,坚持财政投入主渠道,建立长效机制,发动社会力量支持教育、投入教育、兴办教育,确保教育基础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推进。实施“三大工程”和“三大创建”。“三大工程”即实施城区学校扩容、农村合格学校建设和校园安全工程。“三大创建”即成功创建了“湖南省学前三年教育先进区”“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区”“国家重点职业中专”。扎实推进“小学低年级质量工程”和“名师名校长工程”,以“有效课堂研究”为抓手,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本教研活动。2011年,全区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7A人数列全市之首,普通高考本科上线率、录取率均居全市领先地位,被郴州市评为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先进集体。
  二、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需注意的问题
  从总体来看,我区的撤点并校工作在积极稳妥的基础上,达到了“两促进、两提高”之目的:促进了农村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中小学的规模效益;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了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然而,撤点并校后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山区农村将逐渐被边缘化。我区是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市辖区,36万人口中就有21万农民,分布在17个乡镇,人口居住分散,6个乡镇居住着3000多个瑶族居民,因民族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给农村教学点以后的撤并工作带来较大难度。目前全区仍有38个教学点,有近一半的教学点学生数不足40人。但村小作为农村的知识中心,是新农村建设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倘若不顾农民意愿强行撤并,就等于撤离了农民文化知识传播中心。长此下去,边远农村就有可能逐渐被边缘化,导致农民迁移,良好的田地荒废,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
  2 撤点并校后家长负担增加。撤点并校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山区孩子上学成本增加的问题。廖王坪乡正源村的家长考虑到孩子上学路途较远,让孩子坐车上学并在学校解决午餐,这样就额外增加了一笔交通费及午餐费的开支;岗脚乡香草坪村的家长担心孩子上学的安全和往返的艰辛,选择让孩子在学校寄宿。虽然国家对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取消了中小学生的住宿费用,但家长们为孩子置办的住宿设备,加上伙食费等,仍不是一笔小数目;个别家长担心孩子年龄太小,选择了在学校旁边陪读,这样又增加了租房费、水电费等开支。此外,孩子寄宿后,一些原本孩子可以帮忙做的农活和家务都得由家长承担,导致家庭经济、生活负担加重。
  3 学生上学路途较远存在安全隐患。撤点并校后,学校离家远了,学生要面对山区地势比较宽阔,自然村之间相隔较远的困难,每天往返要步行十多里山路到乡中心学校上学,人身安全可能受到影响;寄宿生周末回家,最远的翻山越岭要走两三个钟头,既浪费时间又不安全。大奎上乡等高寒山区如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湿滑,或是车辆超载,学生的安全隐患潜在。目前,学校没有能力配备校车,政府尚未配置校车,有些家长合伙雇用车辆接送学生,风险很大,安全隐患严重。
  4 撤点并校后人员配置和寄宿设施未及时配套。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原意是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提高中心校的教学质量。但一些调整后的中心校教学质量没有明显提升,反而因班额增加,人数增多,教师工作量加重,住宿及后勤配套设施一时难以跟上,食堂炊事员、寝室宿管员、校医等后勤人员也没有及时调配,教师教学和安全监管压力过大等因素,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目前,一些合并后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因国家的投资仅是学校教学楼、宿舍楼等主体工程,未投入室内的教学设施和住宿设备的配套,住宿条件大多仍比较简陋,学生的安全、卫生、医疗、管理等缺乏必要保障,加之学校公用经费短缺,维持学校运转尚且不易,无力配齐配全宿舍、食堂、厕所等基本设施,难以满足孩子及家长们良好的寄宿要求。
  5 山区群众利益受到影响,容易产生一些不稳定因素。调研中,坳上镇一些山区家长质问这么小的年纪就让孩子跑那么远的路上学,太不人道了。路途遥远安全问题暂且不说,仅在路上就要耽误多少时间?一些农民不理解,为什么要撤并自己家门口的学校?即使去中心校能住宿,解决了路途劳累,但远离父母,孩子的心理与父母爱等问题谁来解决?尤其是个别未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而撤并到中心学校的地方,群众看不到撤并后教学质量提升立即显现的优势,对撤点并校工作不能接受,客观上产生了一些不稳定因素。
  三、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建议
  农村中小学校撤点并校工作,应当始终把农民群众及其子女的根本利益与受教育权利放在第一位,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标准,深入调研撤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坚持因地制宜、切合新农村建设实际的原则,认真解决农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
  1 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撤点并校规划。我们在撤点并校实施过程中,采取逐步过渡、循序渐进的做法。三年多来共筹资2.08亿元,已建成了23所义务教育阶段合格学校,各乡镇建设一所寄宿制完小,视山区实际情况何留一些村小或教学点;将北面的郴州市十二中改为初中,南面的郴州市十一中改办完全中学,东面的白露塘镇中学实行扩建,实现了片办初中;城区主要办好郴州市二中和湘南中学两所高中、一所职高、四所初中、五所小学。在农村,我们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乡村干部、学校教师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充分考虑当地生源分布、地理环境、交通状况和农民群众的可接受程度,保留了人口相对集中、比较偏远的村小学或教学点,避免了撤点并校工作简单化、“一刀切”和一哄而起。
  2 高度重视,切实解决山区学校教师紧缺问题。我们出台了一些优惠政 策,激励和吸引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到山区学校任教,在编制上向农村倾斜,为山区学校安排少量附加编制,对学生少的教学点实行单独核编,从撤并学校中为寄宿制学校配备一些生活管理教师。对山区农村教师在职称晋级、岗位津贴、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每月发放100元的山区补贴,规定新招考的教师必须在农村工作5年以上,方可考虑进城工作;在师范生定向培养方面,我们坚持公开公正原则,适当降低边远山区考生门槛,考取中等师范类毕业生返回原籍乡村小学任教,缓解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短缺难题。
  3 全面推进,落实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建设。2008年,我们率先在北面试点寄宿制学校改造。廖王坪乡中心完小基础设施差,家长不放心自己的孩子到校住宿。为改善学校的生活住宿条件,我们积极争取市、区领导和爱心企业支持,筹集一百多万元兴建学生宿舍一幢,建设食堂、添置锅炉、完善了大批生活设施,着力进行校园绿化及美化,极大改善了学校的住宿条件。随后,太平、坳上、邓家塘等乡镇,也逐步完善了学校的食堂、宿舍、公厕和活动场所建设,为师生提供了安全卫生的服务设施。在大奎上、岗脚等边远山区,我们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增加了这些山区寄宿制学校的专职教师编制,给山区孩子的生活、学习和管理创造良好条件。
  4 出台政策,启动农村中小学校车工程。2011年6月26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专门召开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用车管理工作会议;8月2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用车管理的意见》(湘政办发[2011]53号)。文件规定各市州政府是学生用车管理的责任主体,各县市区政府是学生用车管理的实施主体,县市区长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在欧美发达国家,接送中小学生上学、放学的黄色校车遍布全国,是政府义务教育阶段免费配套服务之一。我们建议市、区两级政府尽快启动“农村中小学校车工程”,由两级财政拿出专项资金购买或租赁校车,每所跨村招生的农村中小学均按学生数配备一台以上的校车,免费接送农村中小学寄宿生。
  5 加强监管,适当保留必要的村小或教学点。我们建议市、区两级政府教育督导室,通过实地调查,走访乡村干部学生家长和教师学生,总结经验,肯定成绩,找准问题,实事求是地提出整改意见。对一些交通不便、路途较远的偏僻山区,应暂缓撤点并校工作,适当保留一些村小或教学点;对确实需撤并的农村小学,给学生家长带来的一些实际困难,教育主管部门或乡村干部要作出合情合理的解释,得到群众的理解支持,科学合理地稳步推进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使之真正符合新农村建设实际,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