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化”缺失的现象分析和对策】社会公德缺失现象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验有效的“数学化”过程,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充分体验,领悟和学习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数学化”的有效运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数学化”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没有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而且情境的设计不合理。教师只在一味地追求“数学化”向“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的转变,而忽视了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只追求学生对情境兴趣的激发,没有关注情境与学生生活经验和数学基础及即将要学习新知识的链接。学生在活跃的情境创设中无法体会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无法将生活现象上升到数学的高度,学生在学习中缺少对数学的思考和分析。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学生学习的片面,甚至无效学习。
  其次,教师仍沿用“问题――解决”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在向新课程教学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师也设置了教学情境,但是教师还是停留在“问题――解决”的原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还是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来回答问题。这种长时间的学习方式会降低学生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并且使学生发现问题和运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有所下降,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无法提高。
  以上的两个问题是目前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发现问题后,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改进和修正。
  二、小学数学教学缺乏“数学化”的对策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师不要在热闹的情境中忘记引导的职责。教师在备课时,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准确把握教材,这样结合教学创设的情境才具有切实的操作性。
  另外,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合理、科学的创设情境。数学的情境与其他学科的情境创设有很大的区别,不但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更注重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可以将生活经验和已学数学知识以及将探究的新知识进行链接。教师不要只创设一种情境,要不断推陈出新。情境创设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故事、情境图,或者是一种对生活实践现象的描述。虽然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但要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兴趣得到激发,不断深入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解答。这样创设的情境不但可以有效地改善学习氛围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与思考的能力,并且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
  其次,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教师在给学生创设一个合理的情境的同时,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发现问题的环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且可以让学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渐渐地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数学在学生生活中运用的次数越来越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再次,数学教学需要“生活味”调节。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意数学思维活动的正常开展,必要的思维训练应得到落实。教师在平时,要多组织学生进行生活中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和合作讨论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是低年级的学生数学知识匮乏,在他们眼里获得的生活经验是比较直观的,所以低年级的数学教学“生活味”较浓。
  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储备、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数学教学不会只停留在生活这个层面上,而是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获得探讨数学的体验,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不但要追求在课堂上的“生活化”,还要做到“数学”和“生活”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能运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要本着“数学之本”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活动中,引导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时刻牢记教学目标的同时,要不断探寻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