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置入”时机,,优化阅读教学:如何把握阅读教学的内涵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创的艺术作品,其最佳状态是和谐,最优的标志是高效。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离不开教师“真理”的置入。所谓教师“真理”的置入,即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学理念、教学技艺、教学情感等艺术地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作用。只有教师“真理”的置入,课堂才会呈现和谐高效的艺术状态,否则课堂必然会失之深刻而浅薄,失之力度而轻浮。
  因此,找回教师主导的缺失,研究教师置入的时机和方式,可采取以下适时有效的手段。
  一、探究时引领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寒号鸟》一文时,学生就“寒号鸟”这一角色形象进行探究,畅谈自己的感悟。有的说:“寒号鸟悲惨结果是自己造成的,是懒惰害了它自己”。有的说:“寒号鸟太贪玩,贪玩不会有好结果”……这些感情都符合文本的价值取向,也是学生在探究时的真实感悟。可是,一位学生却发表了不同的意见:“我认为寒号鸟的死不仅仅是它的原因,其它的鸟如果有些同情心,把巢让给它住一住,寒号鸟不也就免于一死吗?”部分同学也表示认同这一观点。显然,这种探究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航道,如果教师还是放手不管,必定会使学生认识发生混乱。教师及时参与引领:“是啊,寒号鸟真是太傻了,它为什么不向其它伙伴求救呢?”这一引领,学生的交流畅通了,大家一致指责寒号鸟,不仅不搭窝筑巢,就是连求救也懒得去做,这种懒鸟的死是咎由自取。
  反思: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的新亮点,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探究,自然就会遇到困难,就会卡壳。此时,教师要把握机遇,适时引导,以便学生能顺利解决问题,取得成功。以上案例中教师适时参与引导,不仅把学生的认识归结到“懒惰”这个主旨上,而且深化了对“懒惰”的批判,真可谓一举两得。
  二、感悟时点拨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悲壮的一幕》民族英雄科马洛夫“遇难”时,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出现了理解感悟不到位的情况。有的同学说:“我从‘最后两个小时’、‘10分钟’这些词句感受到科马洛夫有常人没有的伟大品质,他心中想到的只是工作,把什么都置之度外了……”有的说:“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他太伟大了……”,言外之意,我们离英雄距离太远,悲壮是他的专利。上课的教师觉察到了这一点,相机采用了独白:“是的,真是责任重于泰山。虽然时间不多了,但他能在紧急的时间内首先汇报工作,真让人敬佩。同学们,如果是你,是我,我们也都会这样做的,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那一瞬间,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家人吗?”学生寻找根据,纷纷发表自我见解。此时,教者并没有脚踩西瓜皮,让学生滑哪儿算哪儿,而是话锋一转,进行了总结提高:“科马洛夫有没有想着家人,我们可能无法考证,但是从后面剩余的时间里的告别场面,我们感受到他和我们一样是一个有着真情的人。”学生都不禁地点头认可。
  反思:新理念认为阅读教学的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载体,在自主阅读中,引发对文本蕴涵的思想感情的品味过程,从而获得深刻体验,提高阅读能力。在学生对文本的具体体验过程中,由于知识和认识水平的缺欠,一定会出现不到位的现象,这得靠教师参与点拨,否则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一定是低层次的。在以上案例中,我真为这位老师的适时点拨叫好,因为他把学生对人物的体验从“神”拉回到了“人”,激活了学生的思想,架设了一座文本与学生解读之间的桥梁。
  三、对话时梳理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课本》时,“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学生在交流时,仅仅局限在“只有肯攀登,才能登上山顶;只有肯前进,才能看到大海”。这样的对话交流显然是肤浅的。教者适时梳理:“同学们要与鸟禽野花联欢,与青山绿水相聚,就必须要攀登,要前进,在这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怎么办?”学生通过讨论、对话,明白了: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发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再让学生谈启示,学生的话题就宽泛多了,他们认为一切成功都必须依靠这种精神。这就深化了对课文的认识,从而启示他们为将来参与改造自然、改造人生作准备。
  反思:新课标认为: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实施对话的过程,并认为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均是在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中实现的。有效的对话当然可以达成以上目标,但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和认知局限,往往对文本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含义,会出现“对而不明”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发挥思维的梳理作用。
  四、赏析时指导
  案例:在教学《小镇的早晨》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参与指导的。
  师:是的,小镇的早晨的确是热闹的,“热闹”体现在哪里?请边读课文边作批注。
  生:河埠头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船,说明小镇热闹。
  生:路不宽,人很多,体现小镇早晨热闹。
  生:沿街农副产品多,有各种蔬菜、鱼虾、鸡鸭,体现小镇早晨的热闹。
  生:小摊子多,可以看出早晨热闹。
  教师在此并没有罢休,继续引导:谁能通过朗读,把“热闹”的感觉表现出来呢?
  学生试读,教师继续指导:你觉得哪些词读好了最能体现“热闹”?
  学生通过讨论:有的认为把“唤醒”读重些、高兴些,能突出热闹;有的认为把“伸长”一词读得活泼一些,能把鸡鸭一起叫的热闹场面表现出来;有的认为应把“火苗舔着的大锅”中的“舔”字读得富有情趣,更能体现热闹……
  反思:阅读教学,要对话就必须有话题。话题从何而来?话题应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中来。对文本的感悟源于对文本的字、词、句、段的品评。品评不到位时,感悟不可能到位,对话自然也就不会高质量,收获也就不会大,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自然也就会受影响。因此,指导学生提高品评能力应是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以上案例,学生在教师的层层指导点拨下,通过反复读、品、评,不仅感受到了语言美、意境美,而且感悟到了作者用词之美,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心灵的沟通。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总之,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的立体对话,三者是相辅相成的,缺失了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和谐的,只有三者融为一体,才会呈现出和谐高效的状态。尤其是在当前新课程新理念方兴未艾之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真理”的置入尤为重要。我们语文教师应研究置入的方法方式,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构建出和谐、高效的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