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活”起来|数学与生活论文

  【摘 要】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反映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普遍认为,数学课枯燥而乏味,晦涩而缺乏活力,一些学生甚至是谈数学色变,学习数学的信心、兴趣更是无从谈起。所以笔者认为,数学课必须真正让学生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活”中深入感受体验,在“活”中获得真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科学运用引“活”策略,努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新课标 数学课 “活”
  
   新《数学课程标准》在过程性目标中要求学生“经历”特定的数学活动,“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探索”一定的数学规律,这正是体现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必须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一要求。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如何把握学生这一天性,把无心的“动”变成有心的“活”,就需要我们教师扮演好数学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及合作者的多重角色,给学生提供“活”的机会。
  1 融生活――诱学生心“活”起来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例如,在学习“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中有一个“抢30”的游戏,我先安排几个学生演了一出小品,其中一个学生扮演小摊贩在街头设骗局,30张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拿一张或两张,谁拿到最后一张就可以获得奖品,另外几个同学扮演光顾者,几个回合下来,设局者屡战屡胜。此时还有其他学生跃跃欲试,但结果都败下阵来。这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一个骗局。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这样的骗局“游戏”,教师在提醒大家不要上当受骗的同时,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设局者屡战屡胜,并告知谜底就藏在今天上课的内容里,这时的学生急于想揭开谜底,此时他们的学习是自发的、主动的、也是最有效的。
  2 设问题――促学生脑“活”起来
  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好的问题就像一把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和热情。
  例如,对于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第一节课――平方差公式,教师可以这样来创设问题情境:师:在一次智力竞赛中,主持人提供了2道题:“302-102,152+92。”主持人话音刚落,就立刻有一个学生刷地站起来抢答说:“第1题等于200,第2题等于244。”该学生回答的速度之快,给人以不假思索之感。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如何计算的吗?这时,学生们开始积极思考,但始终没有合理的解释。师:今天,学了平方差公式,我们就可以揭开这个谜底。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就使学生产生了“我也要成为像他那样的快速抢答者”的渴望,从而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又如,为了能清楚地解释平面上的点和有序实数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教师可以给出这样几个问题:你是怎样找到电影院中你的座位的?你能准确地告诉你的朋友你所在班级的位置吗?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后感受到,必须要两个数据才准确找到位置,进而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有了更深的理解。
  3 重实践――引学生手“活”起来
  学生的思维从动作开始,往往在“动”中开发智力,在“动”中产生联想,在“动”中顿开茅塞,从而手“活”了起来,对前面的知识加深了印象,也从中发现了新知识。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组织有效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的手真正的“活”起来。
  在《三视图》的教学中,我让每个学生都制作六个大小都相同的正方体,那么每个四人小组有24个正方体可用,运用这些模型,教材中很多例题可以通过搭建模型来验证所绘制三视图正确与否。
  例如:由一些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组成的简单几何体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如下:①请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一种左视图;②若组成这个几何体的小正方体的块数为n,请你写出n所有可能值。
   主视图 俯视图
   本题如果单凭学生简单抽象地想象,很难把答案准确画出来,但四人小组可以利用手里的正方体模型,根据所给视图,尝试着搭建出模型。一旦模型建立好,画出可能的左视图和求出n的值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种类似于搭积木的游戏很受学生欢迎,一些平时不太喜欢数学课的学生一个个变得思维活跃,神情专注,原本我认为三视图对于他们比较难理解,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不但能画出正确的三视图,而且还能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次意外的收获更让我坚信,数学课必须有让学生参与的活动。这样一来,学生在玩的同时又解决了数学问题,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自然而然也就爱学数学了。
  4 导辩析――激学生口“活”起来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如在课题学习《用多边形铺地板》一课上,教师应观察每个学生课前准备的材料和他们的活动过程,及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并请他们就自己的铺设方法作介绍,然后安排同学之间相互提问、探讨。此时教师可以就学生思想中闪烁的智慧之光,适当地进行追问和启发诱导,并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讨论,最后让学生概括出铺满地板的关键所在。学生在充分展示自我思想的同时,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得以满足,又在不同意见或见解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为自己富有创见的观点得到他人认可而产生成就感。
  5 引质疑――激学生思维“活”起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创新的前奏。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学生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当学生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和问题时,我总是想方设法“恰到好处”地及时引导。例如在七年级“认识角”一节的教学中,引进概念之后,针对其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在学生思考之余提出问题:射线绕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是角吗?为什么?还有什么?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又提出了一些很好的问题:①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有关吗?②在直线上取一点的图形是平角吗?③周角与射线有什么区别?这样学生就在疑中学,在疑中解疑,质疑和解疑的良好互动,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新的教学理念下,数学课不应该再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课堂上,只要我们能合理选择运用这些行之有效的引“活”策略,让数学活动贯穿始终,真正让学生活起来,那么我们激活的不光是数学课,更是学生的思维和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