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间故事特征考:民间故事大全

  摘 要:山东民间故事流传甚广,内容丰富,也有明显的地域和文化特征,在对山东民间故事作一番考察后,我们发现,这类短小精悍的故事既能传承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又能颂扬美好的道德操守,在艺术上同时具有色彩瑰丽、想象奇异的特征。
  关键词:山东民间故事 历史文化 道德操守 神奇想象
  
  民间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构成的基础和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在民间文化的诸种形式中,民间文学则因为“反映了劳动者的愿望、要求和理想,体现了他们的情感与思想活动”[1](P4843),成为民间文化极为生动的承载方式。民间故事在民间文学的类属中,传播起来更为便捷,接受起来也格外简单。
  对于民间故事搜集的兴趣,在整个二十世纪,有几个高潮时期。首先是二十年代前后,精英知识分子们深受西方文化对民间文化的重视之影响,“一九一八年北京大学教授刘复、周作人、沈尹默、钱玄同、沈兼士等人成立‘歌谣研究会’,专门搜集歌谣创作”[2](P4),此后,“一九二七年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成立了民俗学会,先后出版了《民间文艺》、《民俗》等专门刊物和民俗丛书;接着厦门、福州、汕头、揭阳、浙江、鄞县等地亦设立民俗学会”[2](P4)。对民间文学的发掘和整理工作就此轰轰烈烈展开,成为当时的一种文化风潮。另外一个高潮时期便是在八十年代前后。这个时期,由于国内刚刚处于百废待兴之时,国家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同等重视,于是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引进借鉴、对本土文化的重新发掘成为了重要的大事,各地纷纷组织人力财力搜集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故事、歌谣,加以整理,辑成资料、书系,让民间文学经历了一次小高潮。
  山东对民间故事的整理随着二十世纪初的民间文化热潮开始,在八十年代前后重新发掘理顺,而故事的形态由于省内人群以汉族聚居为主,所以往日流传的民间故事大多都是汉族故事。这类故事具有明显的特征,既能传承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又能颂扬美好的道德操守,在艺术上同时具有色彩瑰丽、想象奇异的特征。
  一、传承独特的齐鲁地域历史文化
  山东各类民间故事资料中,地方风物传说和习俗特产这一部分有着明显的地域色彩。比如故事里包括了泰山、黄河、阿胶、风筝、年画等极富风味的传说。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的地理环境、寻常风俗、各类特产都是故事的主题或主角,用生动而鲜活的语言描述其由来,佐以奇异的幻想,既能体现出人们对于这块土地的熟知和热爱,也让故事更易为男女老少所接受。
  比如《岳父与泰山》这个故事讲了人们将“岳父”称之为“泰山”的原因。故事说唐朝时候有个官员名叫张说,奉唐明皇之旨去泰山修祠建庙。他任意提拔自己的女婿郑镒,翁婿俩不仅克扣民工粮饷,还偷工减料胡作非为。后来唐明皇来泰山封禅时对工程很不满意,但又碍于张说的权势一时不能将之治罪。庙堂之上一口恶气无法发泄,他便让群臣说说郑镒靠何升官发财,以图口头泄愤。无奈群臣不敢言语,唯有大臣黄幡绰灵机一动,说郑镒是靠“泰山”发家的,这样说既没有得罪权高位重的张说,又回答了唐明皇的提问。[2](P121-123)
  在这个故事中,山东名山泰山成为一个大的叙事背景和关键词眼,而人们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称谓则成为故事的主角。山东人对于泰山有着特殊的感情,不仅仅因为其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吐纳风云的历史文化内容。而“泰山”为“岳父”之别称直至现在仍然沿用,所以这个故事即便是到了当代也令人兴味十足。除此之外,故事还反映了人们对于贪官污吏的憎恶,尽管故事里并没有像大多数民间故事一样用神话或幻想给此类人以惩罚,却也用劳动人民的机智和幽默对之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潍县杨家埠怎么有的年画》与上一个故事不同,讲的是当代濒临传承危机的年画的故事。杨家埠的年画因其题材广泛、形式繁多、画风细腻著称于世,现如今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然而由于现在对于年画的需求量减少,其制作工艺又相对复杂低效,所以这种能够表现民间风俗和民族精神的艺术类别反而逐渐萧条起来。故事一上来就重温了杨家埠年画曾经繁荣的历史:“早在清朝年间,杨家埠的年画就已经五湖四海地扬名了。那些到杨家埠来办年画的,用担子挑,使钱褡子背,还有的使驴驮,用小车推,反正过了腊月门,就一趟趟的。有些安徽、内蒙的客商,老早就撂下钱收画,有的干脆常年住在杨家埠,都叫他们坐地客,可见杨家埠的年画那功夫有多兴时了。那阵,不光市面上有画店、有作坊,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操持这个行业。这比种地还便当,庄稼有旱有涝,这营生年年出,年年印,把钱都送到炕头上啦。潍县有句俗语:‘有钱无钱,买画过年’,好像不买张年画就过不去年,遇上缺货,一张年画都换上一斗麦子呐!”[2](P139)我们对于这种民间的文艺形式虽然已经不太熟悉,但听到这样绘形绘色的描述,也能在头脑里映现出那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和喧声嚷嚷的集市。这些很容易唤起我们意识深处属于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的传承就在这样短小的故事中自然而然地进行着,不露痕迹。
  二、颂扬仁善美的道德操守和对民间智慧的肯定
  民间故事中相当一部分是在宣扬一种道德操守,如真诚、勤劳、善良、聪慧等等,以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这样的故事里面,包含的是普通劳动人民对美好理想的真挚向往,对现实丑恶的严厉鞭挞。由于山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且历代都是儒学发展的重镇,因而山东民间故事承担起宣扬和承续儒家文化的重任。
  在山东各地的民间故事中,讲述儒家智者言行生涯的颇多。孔子、孟子、颜子的故事在曲阜邹城一带广为流传,在街上找个年纪大些的人,都能随口讲出一段逸闻趣事。
  “孔母教子”的故事虽然不如“孟母三迁”流传更广,但在故事中,我们也可窥见“仁”的教化作用。故事讲述孔母颜征在续弦嫁入叔梁纥家后,勤俭持家,善待叔梁纥的孩子们,而在丈夫死后,她更是一力养儿育女,教育自己的儿子小孔子敬尊兄姊,“姐姐大你小,新衣裳先紧姐姐穿”、“你哥哥腿不中用,好饭先让你哥哥吃”[2](P157),小孔子受到母亲仁爱之心的熏染,自然成长为一个知礼尚仁的人物。故事语言充满生活情趣,用亲切的口语娓娓讲述,说者津津乐道,听者浸润其理。
  《论语・述而》言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P95)流传在山东的名人传说里,就有一个“孔子师项橐”的故事闻名遐迩。小小项橐,年方七岁,三难孔子。圣人亦不以为忤,拜之为师。求知若渴的精神,虚怀若谷的情怀都在故事中表达出来。是以《三字经》云:“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4](P30)在孔子故乡曲阜兖州一带,这个故事是家长教育孩子时的必讲篇章。
  民间故事诙谐幽默,其中不乏拿圣人打趣的故事,其中包含着对知识和智慧的尊重崇尚。《抬杠铺》中说孔子周游列国时与一“抬杠铺”掌柜打赌,掌柜问他:“圣人,‘父母在,子不远游’这话可是你说的?”[5](P37)孔子颔首。“如今你母尚在,你为什么东跑西颠,周游列国,游说到我们这儿来啦?不在家奉养父母,还说什么忠孝?!言而无信,还游说个啥?还充什么圣人?”[5](P38)孔子哑然而败。虽然掌柜被刻画为一个刁钻刻薄的奸猾之辈,但孔子输就输在面对自己曾经讲述的“孝”、“信”理念上,自己也不是无懈可击。在故事下面的发展过程中,铁拐李也铩羽而归,最终却是一个小小的砍柴郎用自己的智慧赢了抬杠铺掌柜,使得故事充满了轻松的戏谑氛围:圣人和仙人无法赢得的赌约却在普通人那里轻松扳回,充分赞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三、放飞神奇瑰丽的幻想
  泰山是山东之魂,每年初夏四五月间,时逢雨过天晴的凌晨三、四点钟,都可以看到山上流云渐聚,在山腰以上形成一条整齐洁白的云带,飘飘渺渺,如同束在泰山腰间的玉带,玉带上下是湛蓝的天空和山涧,景致令人沉醉痴迷。如何解释如此醉人的自然景象?如果放到当代,我们自然了解这是一种独特的自然现象,可以用气象科学来予以解读。但在古代,人们没有办法进行科学的探索,只能用最为原始却也最为绮丽的神奇幻想来给出答案。相传泰山东侧住着一个叫刘栓的年轻人,父母双亡,靠打柴为生。山上一处沟崖里长着一株四季常绿的桑树,刘栓常常在此歇息。后来刘栓打走一群老鸹,将掉在地上爬满蚕籽的桑叶拿回家养殖。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老鸹再次骚扰,只给刘栓留下一个蚕宝宝。蚕儿结茧后刘栓拿它缫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每日换了绫罗绸缎送给比自己还穷苦的人。刘栓的奇遇被贪心的绸缎庄掌柜所嫉恨,放火杀人意图夺宝。这时人们却发现刘栓和一位白衣姑娘坐在云头,不断地缫丝,缫出来的缕缕银丝在天上轻轻飘动,渐渐变成了一条长长的飘带。这条玉白色的飘带,绕着泰山山腰不断地伸展开来。从此,泰山就系上了一条洁白的玉带。后来,人们给它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泰山腰玉。[2](P10)
  面对自然的诡谲莫测变化多端,人民用最绚丽的想象为之提供解释。泰山的奇特景观让人们与缫丝织就白云的仙女相联系,更让善良勤劳的樵夫成为故事的主角,表达了人们对善的执着向往。想象力给民间故事注入了血肉,给普通的生活插上了美丽的翅膀,将平凡的现实变得充满神奇。民间故事之所以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也正在于它能够构想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关联但又超凡脱俗的神话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普通人可以驰骋想象,可以天马行空地勾画一个美好的理想国。
  许多著名作家都将民间文化当做自己创作的灵感所在,认为正是丰沛繁盛的群体智慧培养了自己独特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马尔克斯如果脱离了哥伦比亚的民间宗教和传说,刨除外祖母讲述的一个个奇异故事,我们便无法看到如《百年孤独》般壮丽瑰异的家族史诗;托尼・莫里森如果自幼没有听祖母讲述黑人传奇故事的经历,也不会为我们呈现如《宠儿》、《所罗门之歌》这样传达民族记忆和历史伤痛的作品;鲁迅的长妈妈与《山海经》让这位大师级作家在忧愤怒骂中又透露出对这片土地的深沉热爱。当代山东籍作家莫言离不开高密东北乡那个他用文字一直回望、怀念的地方;张炜《古船》里厚重的乡野文化也不可能架空在民间文化缺场的情况下。文化的寻根,所寻找的正是当代生活缺失的最富生机的想象力和对民族灵魂的追溯。
  山东民间故事作为中华民族民间智慧的一部分,艺术和内容上既拥有民间故事的共同特征,也凸显出独特的地方风味和文化内涵。在现代文明不断侵蚀的今天,蕴含着丰富文化历史内涵的民间故事越来越被荧屏上的家长里短、银幕上的快餐文化所替代。“速度”成为现代文明的一个关键词,一切以速度为标准,一切以效果为目标,真正丰厚的历史、民族的记忆、传统的文化都在“速度”中风雨飘摇,由此我们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所质疑批判的传统文化,到了当代几近荡然无存。历史和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如果失去了这种记忆,这个民族必然会堕入无边的虚空和茫然之中,与之俱来的,也必然是更加恐慌的未来。在面对这种状况之时,我们如何对待自己曾经有过的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以山东民间故事为例分析其特征,总结其搜集整理的经验,希望能为未来的民间文学研究抛砖引玉。
  
  注释:
  [1]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2]陈庆浩,王秋桂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集・山东民间故事集》,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
  [3]张燕婴译注:《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4]李逸安译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5]许兴文主编:《兖州民间文学》,兖州县民间文学《三集成》办公室编印,1989年版。
  
  (王敏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