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 冯友兰赠送宗璞的三副寿联

  宗璞在《三松堂断忆》中说:“近几年,每逢我的生日,父亲总要为我撰寿联。”冯友兰到底为女儿撰写了几副对联,据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的《三松堂全集》卷十四记载,冯友兰为女儿宗璞共写了三副寿联。
  槐树旧街,传下三世文采;
  钟山新砚,送来六代风流。
  这副对联是冯友兰送给女儿宗璞58岁生目的礼物,作者自注:璞女生日,适接到《钟山》编辑部所寄石砚一方。海淀区成府槐树街,璞女出生地也。
  百岁继风流,一脉文心传三世:
  四卷写沧桑,八年鸿雪记双城。
  此联是冯友兰于1988年7月给女儿宗璞60岁的生日礼物。
  上联指“家传”,宗璞不专攻哲学,但她的文化素养离不开“一脉文心”的传承。家学传统,出于河南唐河的冯氏家族,书香门第,世代绵传。冯台异是冯友兰父亲,字树侯,清光绪戊戌年(1898年)科进士,自幼发奋读书,为县内鸿儒。曾任崇实书院山长,任内修缮院合,整肃院纪,建树颇多,为唐河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能诗文,著有《复斋诗集》。冯士均是冯友兰姑姑,是一位早慧的女诗人,18岁青春早逝,留下了许多意蕴深厚的旧体诗词,生前出版诗集《梅花窗诗草》。冯沅君是冯友兰之妹。文学史家、戏曲史家、作家、教育家,是“五四”以后新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批颇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曾与蜚声文坛的女作家冰心、庐隐齐名。著有《中国诗史》《南戏拾遗》《古剧说汇》《冯沅君古典文学论文集》等。而冯友兰自己则是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四十年的回顾》等书。
  下联主要指宗璞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
  “双城”此处指宗璞的《野葫芦引》,该小说最初名为《双城鸿雪记》。另一方面,“双城”也是指抗日战争时期北校南迁,又于胜利之日北返的北平和昆明。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宗璞和全家随父亲冯友兰自北京南渡昆明,在西南联大度过了8年时光。亡国之痛、流离之苦,父辈师长们于逆境之中弦歌不辍,坚忍不拔,给宗璞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鲁殿灵光,赖家有守护神,岂独文采传三世:
  文坛秀气,知手持生花笔,莫让新编代双城。
  此联为1990年7月宗璞生日时,冯友兰为她写的最后一副贺寿联。作者自注:友人谓璞女为余之守护神,使余得以专注《中国哲学史新编》。唯诚恐误其创作耳。此时的冯友兰,经常生病住院。宗璞在《霞落燕园》中说:在父亲最后几年里,经常住医院,1989年下半年起更为频繁。写这副对联时,距离他去世差不多五个月左右。
  上联赞美宗璞的牺牲精神。鲁殿灵光即鲁灵光殿。汉景帝子鲁恭王所建。《文选’鲁灵光殿赋序》:“遭汉中微,盗贼奔突,自西京、未央之殿,皆见隳坏,而灵光岿然独存。”后因称硕果仅存的人或事物为鲁灵光。此为冯友兰自称。守护神:在这里指宗璞。赞扬宗璞自我牺牲精神。冯友兰的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的主要撰写工作都在他的晚年重新开始。为了照顾老人生活,正值盛年的宗璞,暂停多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创作计划。宗璞在《霞落燕园》中说:“父亲对女儿总是看得过高。‘双城’指的是我的长篇小说,第一卷《南渡记》出版后,因为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便停顿了。我必须以《中国哲学史新编》为先,这是应该的,也是值得的。当然,我持家的能力很差,料理饭食尤其不能与母亲相比,有的朋友都惊讶我家饭食的粗糙。而父亲从没有挑剔,从没有不悦,总是兴致勃勃地进餐,无论做了什么,好吃不好吃,似乎都滋味无穷。”
  下联则赞美宗璞的文笔。生花笔语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因以“生花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也作“生花妙笔”。在这里是用其本义。
  纵观三副寿联,写满了冯老对自己家世的骄傲,特别以女为傲。骄傲于宗璞的文笔,骄傲于宗璞的成就,骄傲于宗璞的孝心。冯老得此女,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