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21个解题模型【高中数学解题模型化及应用】

  【摘要】在高中阶段,数学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比较抽象、严密而泛味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显得艰难而缺乏学习的兴趣。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关键还是激发他们对数学重要性和应用性的再认识。除了应将基本概念、定义、定理、方法讲清、讲透之外,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与课堂知识相关的简单“数学模型案例”,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本文主要研究在数学解题中的模型化方法、步骤,以及数学模型化在高中解题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 解题 模型化 方法 步骤 应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因此,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解决实际问题,不管是运用已有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还是从社会实践去发现新的数学研究课题,去创造性地研究和发展数学科学,化实际问题为数学模型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在数学解中的模型化方法、步骤,以及数学模型化在高中解题中的应用。下面我们首先学习几个数学模型的有关概念:
  1.数学模型
  我们早在学习初等代数的时候就已经碰到过数学模型了,当然其中许多问题是老师为了教会学生知识而人为设置的。譬如你一定解过这样的所谓“航行问题”:
  �甲乙两地相距750km,船从甲到乙顺水航行需要30h,从乙到甲逆水航行需50h,问船速、水速各若干?用x 、y 分别代表船速和水速,可以列出方程
  (x+y)・30=750,(x-y)・50=750
  实际上,这组方程就是上述航行问题的数学模型,列出方程,原问题已转化为纯粹的数学问题,方程的解x=20km/h,y=5km/h,最终给出了航行问题的答案。
  一般地说,数学模型可以描述为,对于现实世界的一个特定对象,为了一个特定目的,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做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数学模型是联系客观世界与数学的桥梁。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来模拟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模型。广义地看,一切数学概念、公式、理论体系、算法系统都可称为数学模型,如:算术是计算盈亏的模型,几何是物体外形的模型等.狭义地看,只有反映特定问题的数学结构才称为数学模型,如一次函数是匀速直线运动的模型,不定方程是鸡兔同笼问题的模型等�� [1] 。
  2.模型化方法在数学解题中的基本步骤
  (1)从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中恰当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
  (2)在建立的数学模型上进行推理或演算,求得解答。
  (3)把所得的解答“翻译”回原问题中,得到原问题的解答。
  (4)将这些结果用实际的现实原型信息加以验证。模型化流程图。
  
  3.在模型化中几种常用的数学模型
  3.1 函数模型。
  函数的本质是几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它反映了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关系,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模型。许多问题借助于函数模型的构建,使得问题在新的观念实行转化,再由函数的性质来寻求解题途径。
  3.1.1 常用函数模型。
  例1:求证|x�1+x�2+…+x�n|1+|x�1+x�2+…+x�n| ≤x�11+|x�2|+|x�2|1+|x�2|+…+|x�n|1+|x�n|
  分析:要证不等式的每一项都是x1+x的形式,于是可构造函数f(x)= x1+x
  证明:构造函数:f(x)=x1+x
  ∵f(x�1) -f(x�2)=x�11+x�1 -x�21+x�2 =x�1-x�2(1+x�1)(1+x�2),当 x�2>x�1≥0
  f(x�1)<f(x�2),所以f(x)当x≥0是增函数。
  因为|x�1+x�2+…+x�n|≤|x�1|+|x�2|+…+|x�n| ,
  所以|x�1+x�2+…+x�n|1+|x�1+x�2+…+x�n|≤|x�1|+|x�2|+…+|x�n|1+|x�1+x�2+…+x�n|=|x�1|1+|x�1+x�2+…+x�n| +…+
  |x�n|1+|x�1+x�2+…+x�n|≤|x�1|1+|x�1|+…+|x�n|1+|x�n|
  3.1.2 抽象函数模型。
  常用函数模型一般给出解析式,但有些函数,在推理与分析中,经常未给解析式、仅给出恒等式或方程。像这类抽象函数问题呈现的都是抽象函数的有关性质,学生便难以像常规问题那样去寻求信息、布置解题方案,即使教师反复多次地把“绝妙”的解题方法奉献给学生,他们偶遇类似问题仍不知所措[2]。本文尝试从特殊模型出发进行思考,以期突破教与学之难点。
  1.二次函数模型。
  二次函数在形上的对称性所产生的数量关系的恒等式:f(a-x)=f(a+x) ②,是这类命题的基础。而②式也恰好反映了抽象函数关于x=a对称。
  例1: 已知函数f(x) 在[2,+∞)上为减函数,且f(1-x)=f(3+x) ,试解关于x的不等式:f[log��12�(x�2+x+12)] <f[log��12�(2x�2-x+58)]。
  分析:恒等式②表明了函数f(x) 的图像关于直线x=2对称,此时,不必借助于满足条件的一个具体函数y=(x-2)�2,也能发现f(x) 在(-∞,2]上为增函数。
  ∵f[log��12�(x�2+x+12)=f[log��12�(x+12)�2+14] ≤2,
  
  f[log��12�(2x�2-x+58)=f[log��12�[2(x-14)�2+12)]≤1
  ∴原不等式等价于log��12� (x�2+x+12)<log��12�(2x�2-x+58)
  �x�2+x+12>2x�2-x+58�x�2-2x+18<0,
  ∴1-174<x<1+174 ,故原不等式的解集为(1-174,1+174) 。
  3.2 方程模型。
  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其要点是:
  (1)设未知量。将未知量与已知量一齐参与问题各有关量的表述。
  (2) 根据条件列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式。
  (3) 解方程,求得未知量。
  其中第二点用数学模型来模拟数量关系,是列方程的关键,借助方程可得简捷解法。
  例[4] :求证tanπ7tan2π7tan3π7= 7 。
  分析:式子两边平方得tan�2π7tan�22π7tan�23π7=7,因此,设法构造一个以
  tan�2π7tan�22π7tan�23π7为根的一元三次方程
  证明:构造方程tan3a=-tan4a ( 0<a<π) ①
  则有tan7a=tan3a+tan4a1-tan3atan4a=0 ,于是(1)有a=kπ7 (K=1,2,…6),用倍角公式把方程化为3tana-tan�3a1-3tan�3a+4tana-4tan�2a1-6tan�2atan4a =0,从而
  tan�6-21tan�4a-35tan�2a-7=0,令tan�2a=x ,则x�3-21x�2+35x-7=0 ②
  因为tannπ7 =-tan(π-nπ7) (n=1,2,3),所以方程②的三个根为tan�2π7 ,tan�22π7 ,tan�23π7 ,由韦达定理得(tanπ7tan2π7tan3π7)=7 ,即=tanο7 tan2π7tan3π7=7
  3.3 几何模型。
  一些代数问题直接解答比较困难,若根据数量关系化将其为与之相关的图形问题,再通过几何作图构建几何模型,再根据图形的性质和特点求解,将会使得问题的解答简易直观。
  例[4]:正数a,b,c,A,B,C满足a+A=b+B=c+C=K,求证:aB+bC+ca<k�2。
  分析:由aB+bC+cA<k�2联想到面积关系.又由a+A=b+B=c+C=K,联想到构造以K为边长的正三角形.
  证明:作边长为K的正三角形PQR如图3.1
  分别在各边上取点L,M,N使QL=A,LR=a,
  RM=B,MP=b ,PN=C,NQ=c,
  因为S���LRM�+ S���MPN�+S���NQL�<S���PQR�
  所以34aB+34cA<34k�2,
  即aB+bC+cA<k�2
  4 .数学模型化在中学解题中的应用
  根据中学数学自身的特点,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
  4.1 数学模型化教育的两个问题。
  (一)要使学生从数学概念模型化入手,掌握数学基本模型构造的原则。
  (二)在数学解题中运用模型化思维方法。
  下面列举几个相关例子加深对这些方法原则的认识。
  4.1.1 数形结合的问题。
  这是一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数学图形结合起来的解题方法。
  例1:求函数y=x�2+4x+5+x�2-4x+8的值域。
  分析:把原函数稍加变形:y=(x+2)�2+1+(x-2)�2+2�2 即可发现,可以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加以解决。函数值可以看作是x轴
  上动点P(x,0) 到两定点A(-2,-1) 、B(2,2) 的距离之和(如右图4.1所示),y=|PA|+|PB|≥|AB|=5,故函数的值域为[5,+∞)
  本题构造了平面内两点间距离这一数学模型,把代数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求解。
  4.1.2 求极值问题。
  这类问题在中学数学中极为普遍,解法也不惟一,绝大多数方法是借助于数学模型,使问题简化,从而达到解题的目的。
  例2:对于满足(x-3)�2+(y-3)�2=6的所有实数对(x,y),求yx 的最大值。
  分析:yx易让人联想到直线的的斜率公式,结合题意。
  我们可以建立起斜率的数学模型,yx可以理解为圆(x-3)�2+(y-3)�2=6上的动点P(x,y) 与原点相连的斜率(如图4.2所示)。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即可
  求出:(yx)��max� =3+22 ,(yx)��min� =3-22 。
  4.2 正确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辩证关系,进而优化思维品质。�
  如果说数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那么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应当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导向,它不是指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而是根据数学学科本身的认识规律来看待数学世界的[3]。如何考察数学问题中带有普遍指导性的思想方法,正确地掌握思想方法,即是要注意它们各自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并加以有机结合与灵活运用。
  5.结论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熟练掌握数学模型化方法,对于解决一些繁杂的问题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把一些难题简化为人人都可以看懂学会的题目,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在高中阶段,数学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比较抽象、严密而泛味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显得艰难而缺乏学习的兴趣,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关键还是激发他们对数学重要性和应用性的再认识。除了应将基本概念、定义、定理、方法讲清、讲透之外,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与课堂知识相关的简单“数学模型案例”,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姜启源.数学模型[M].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8.
  [2] 张德勤.数学解题中的模型化思考[J].数学通报,2004.04.
  [3] 鲁凤菊.构造数学模型例说[J].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