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教育发展呼唤《教师专业标准》】

  编者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关系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教育与改革发展的全局,关系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日前,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教师专业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求意见。为此,我们约请福州市教育局局长郑勇、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任勇、南安国光中学书记王炳辉等同志撰写专稿,他们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站位,发表自己的看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实施教师专业标准,是贯彻落实纲要的具体举措。近期面向全国公开征求意见的《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教育系统受到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鸣、热议与共识。在此,笔者结合教育实际,谈三点认识:
   一、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意义深远
  教师专业化,按笔者粗浅理解,应该是教师职业的专业道德理念、专业知识技能等逐步形成不可替代的专业特征,并因此而获得相应的专业社会经济地位的过程。从先进发达国家教育发展脉络来看,教师专业化是一大方向,也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而从我国来看,实施教师专业标准,时机已经成熟,且意义深远。首先,社会经济发展为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可能。基于中国国情,长期以来都是穷国办大教育,教育普及的压力很大,队伍建设的重心在于扩大总量,满足基本需求,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但随着经济发展社会,教育事业也取得长足进步,各级各类教育普及面趋于饱和,教育发展已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拓展外延转向深化内涵。与此相应,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心也由数量向质量转轨。其次,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推进教师专业化。现代教育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的道德心志,发展学生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教学内部分类分工越来越精细,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教师专业化标准分别针对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学段的培养目标,对各学段教师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提出了细致的要求。这既是教师专业标准,也将是今后教师职业素质底线。再次,教师职业发展需要专业化定位。《纲要》明确提出,要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从客观上来看,专业化程度越高的行业从业人员,其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就越高。教师与医生作为社会服务行业的两大职业,但医生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明显高于教师是不争事实。个中或有教师总量远大于医生的原因,但根本原因应该是医生专业化程度远高于教师之故。所以,教师的社会职业发展前途在于专业化建设,只有教师的专业地位提高了,才能保障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进而吸引最优秀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从根本上建立起“尊师重教”的社会机制。此外,制定教师专业标准,为基础教育领域“提高质量”、坚持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提供了重要保障,更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指导教师科学有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此,制定教师专业标准,在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中将起到基础性、先导性和全面性的作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立足长远
  推进教师专业化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回顾反思我们的教育实践,近些年来,遵循“学生为本,师德为先,师能为重”的教育理念,福州市也沿着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做了一些探索。首先,坚持学生为本。我们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真正把学生看作是人,是富于生命意义的人,不仅传播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传递给学生以人的情感和生命的脉动,要把学、思、知、行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做事;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社会人。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为学生成长创造自由活泼的氛围,促进其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能力;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未成年人、不完美的人和发展的人来对待,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不用成年人的标准强加给他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宽容和呵护,把长歪的苗扶正,细心浇水,精心护理,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强调要信仰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能和价值,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是人才;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负责,要不断寻找他们的优点和长处,鼓励他们取长补短,调动其内在心理机制,变外动力为内驱力,最终促使其健康发展,并积极倡导幸福教育,不断为学生搭建成功发展平台。其次,坚持师德为先。师德师风建设一直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近几年来,我们不断深化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如开展“办人民满意教育,当人民满意教师”活动。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从构建“平安教育”、“优质教育”、“温暖教育”、“阳光教育”四个方面入手,努力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从倡导“敬业爱教”、“廉洁从教”、“文明执教”、“优质施教”四个方面入手,引导广大教师努力当人民满意的教师;实施“师表工程”,重点加强教师队伍的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社会公德与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担当好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职责;开展“当学生成长的示范者,做负责任的人民教师”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感悟、实践、锻炼、提升,做学生成长、成才的示范者和引路人。涌现“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郑捷等在全国教师群体中有广泛影响的优秀教师典型。2011年,专门遴选组织一批爱岗敬业、年轻有为的优秀教师深入各县(市)区、学校开展师德巡回演讲,引导广大教师感受事业成功,体验职业幸福,展示灿烂的教育色彩,彰显和谐教育和幸福教育理念,在全市教育系统反响热烈。此外,我们还积极从规范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行为入手,加强师德师风管理,先后制订了《福州市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福州市中小幼教师“五不准”暂行规定》,明确教师行为规范。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有偿托管”、“有偿家教”问题,擅自在校外举办或参与以在校生为对象的文化教学班及其他形式的辅导补课班问题,从事经商办企业以及入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等问题进行专项清理与整治。福州市规范办学行为工作受到国家七部委联合督查组的高度肯定。再次,坚持师能为重。在这方面:一是严格教师准入制度。福州从10年前开始,实行教师招考制度,凡进必考。通过多年来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基本形成了与各学段教师专业标准初步衔接的学历、学位、学科知识、教学能力考核考查体系。二是改革职称评审制度。在职称评审过程中,突出教师业务能力考核,强化编写教案、说课、片断教学、答辩等环节,一定程度上对接了教师专业标准中关于专业能力的要求。近年来,根据省里统一部署,正在积极探索在中小学试行正高级职称,以推进教师专业化建设。三是改进教师培训方式。从提高培训针对性与实效性出发,改革简单化、粗泛式培训模式,逐步建立完善从培训形式、培训内容与各学段、各学科相衔接的精细化培训模式。推进校本教研和研训一体,使培训与教学教研实践融合,与探索解决问题相统一,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时,倡导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求教师在学习中求发展,在培训中求完善,以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对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并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打造“闽派风格、海西风范”优秀队伍等形式将优质资源向外幅射。
   三、落实教师专业标准,任重道远
  《纲要》颁布实施,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契合《纲要》精神的《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科学而系统的设计。贯彻落实教师专业标准,客观上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可谓任重道远,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及广大教师多方面的有效参与。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我们理应积极呼应,努力做好一些基础性、铺垫性工作:首先,严格教师专业化配置。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化配置,前提必须要有大量合格的专业化教师。教师配置的源头在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但是现行我国师范院校课程的设置并不利于入职前教师专业知识的养成和专业能力的提升。近些年来,传统的师范院校都热衷于走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路子,师范性质受到淡化和削弱。这使得师范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在班级管理、教学实践、教育评价、多媒体运用等方面也缺乏行之有效的训练,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师范院校职业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承担着培养合格教师、专业化教师的责任,应该对照《教师专业标准》,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教育体系。要完善教学内容,创新培养方式,严格毕业考核,引导促进师范院校学生迈上专业化成长的职业发展道路;要规范教师考核录用,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要对照《教师专业标准》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教师招考要在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科学有效考查的基础上择优录用;要逐步建立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考核制度,所有教师的教师资格都须接受每五年一次的定期注册考核,通过正常的教师退出机制,从而让教师的配置更加专业化;要努力实现教师任课的专职专业化,教师专业标准在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作出了更加细致的规定,对任课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学前教育加快发展而导致专业师资严重不足而让小学教师转岗;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而专业教师缺乏,特别是农村体育、音乐、美术、英语专业教师短缺;规模偏小的学校历史、地理等小科普遍存在大科教师兼课现象。而目前各地教师总量大多超编,大规模选聘专业教师的空间不大,这些都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要综合解决的问题。其次,强化教师专业化培训。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加快更新对教育工作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和创新者,需要不断深化专业化培训。要围绕新标准建立宏观培训体系,新的教师专业标准规定了教师应当具备的各种专业素质和能力,为教师专业培训体系建设也提供了具体参照。要认真对照各学段、各维度、各领域的基本要求,建立起幼儿园、小学、中学相衔接,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培训相协调的主体的培训体系;要结合校本研修强化实践锻炼,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培训方式,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立体作用,比较迅速地将培训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效益,具有灵活、多样、联系实际紧密、针对性强等特点。学校要分学科组建校本研训一体化、专业化核心团队,带动学科专业化建设,促进学科教学水平整体提升;要着眼实效创新教师专业培养方式,按照教师专业化标准,很多专业理念、专业能力等板块内容通过传统课堂式培训很难达到效果。要探索体验型、实践型、仿真模式型培训方式,增强教师自身感受与感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培训的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以及师资安排等方面都要根据受训者的条件差异而及时调控,实现一种多菜单式的组合培训方式;要加强对培训工作过程的监测和评估,充分发挥有关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智囊作用,切实找准培训工作的得失并及时修正调整,方能更好地提升培训效率。再者,完善教师专业化考核。推进教师专业化建设,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教师评价考核机制。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实质上就是对其所培养的学生的评价。著名校长李希贵说:“一位教师的全部使命就是教书育人。他的业绩理应由他的学生来体现,只有学生的成长,包括德智体美的全部增值,才能称为教师的业绩,舍此无他。”当前的教育评价机制仍然是分数至上,评价学生看分数,评价教师看学生的分数。推进教师专业化建设,就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内涵的质量标准,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针对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学生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而设计有效的考核方法和考核工具,量化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增值指数,要探索寻求多元的标准和尺度,不能仅靠纸笔来考学生。只有解决了学生评价问题,教师专业化考核评价才能迎刃而解。另外,教师职业服务对象是学生,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学生应该拥有更多发言权,应该探索创建学生科学民主评价教师的有效机制,让教育的两大主体形成平等对话的机制,促进教育通过两大主体之间自我优化互动而不断提升。
  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放眼世界立足国情,加快促进我国教师教育改革进程,切实提高我国教师专业化水平,正是教师专业标准出台的初衷,贯彻落实好教师专业标准,虽任重道远,但我们责无旁贷,使命光荣。